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出台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程序、方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流动党员流动性大、人员类型多、政治思想水平差异大等特点,致使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成为了党员教育的难点所在。
以政治建设为统揽,完善工作体系。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整体思路,健全流出地、流入地、驻外党组织相互协作、互联互通的流动党员组织体系。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集中登记和不定期摸排相结合的方式,摸清流动党员具体数量、流动去向和基本信息,建立区(县)-乡镇-村(社)三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做好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管理。打破区域和行政壁垒,以流入地商会、大型企业为依托,在流动党员人数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流动党员驻外党组织,扩大党组织覆盖范围。驻外党组织负责流动党员外出期间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的形式,负责所在地的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包括开展党的组织生活、收缴党费等。要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选派经验丰富的党务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驻外党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领头羊作用,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流动党员,使流动党员们离家不离队。
以党员需求为导向,健全服务体系。流动党员与普通党员在时间、空间、思想上存在差异,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对于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也不能等同于普通党员模式。要充分认识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积极探索服务流动党员的新手段、新载体。要从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方式,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一是要抓好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依托网络建立学习平台,探索通过开设“云上微党课”、网上交流互动等远程党员教育模式,把零散就业、频繁流动的党员纳入组织管理,有效实现对在外务工党员的日常联系、有效管理和贴心服务。二是要抓好教育培训的有用性,教育培训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文件、讲话等方式,可以将集中培训、函授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知识竞赛等方式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思想意识,自觉树立党员形象,同时有能够使流动党员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生活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学有所获。三是要抓好教育培训的时效性,把握好流动党员节假日返乡时机,通过座谈、走访、联欢等形式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引导流动党员在组织、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以整合资源为抓手,搭建服务平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员的先进性就覆盖到哪里,这也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要充分整合资源,为流动党员发挥先进性搭建平台。驻外党组织要整合驻外商会等资源,加强与当地社区、企业的交流沟通,积极为在外务工人员搭建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的平台,帮助维护在外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实施优秀党员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引导外出流动党员把先进经验、技术、资金带回家乡,流出地党组织要为返乡流动党员争取项目、用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吸引更多优秀党员返乡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积极引导,通过选拔任用后备干部、兼职委员等方式,将优秀返乡党员逐步培养为村(社区)干部,实现回报社会有平台。要依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及时收集外出务工流入地用人需求,完善人才需求库,加强人才流入地与流出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