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想写影评,是因为开始写作以后,意识到输入特别重要。我花在影视上的时间可能是输入里最多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输入变成输出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先整理了自己看过的影片,然后就琢磨怎么写。
我的第一反应是去豆瓣看看别人写的,结果发现前几名的立意和专业性都非常高,让我瞬间觉得自己很无知。我当时就认为自己目前的水平写影评或许还不够,我怕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也怕愧对了那部电影。
就这样很多天过去了,每天看新的电影,心里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挠,可一直提不起笔。直到有一天,在飞机上,我看了《十二怒汉》,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各种各样的思绪堵在胸口,呼之欲出。于是我决定写这部影片的影评,无论怎么样,先把自己疏通了再说。我怕看了别人的影评又没有信心,所以强迫自己不去看,直接按照自己的感悟来写。
原本我想把所有的感悟都写出来,但是发现这个电影讨论的点太多了,全写是不可能的。后来又想按照人物或者每次投票的结果来分析,可这样的话会剧透太多,影响观影效果。我还想从电影拍摄方式描写,然而几乎是电影小白的我,就算翻了几页《认识电影》,也依然分析不出技术上来说它到底厉害在哪。纠结了很久,我最终选择了两个点,一个是合理的怀疑,一个是最让我震撼的两个镜头。
选合理的怀疑是因为这个概念我特别熟悉,以前学过澳大利亚的商法,每个案例都必须从合理怀疑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中的公司或个人是否触犯了法律。我没有想到当时写在试卷上的词,一跃成为电影的核心,更没有意识到原来这个概念如此的重要,所以它对我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
可能是我本来就对偏见和自以为是的批判很反感,影片中的对这种人的孤立和评价让我深有同感。那两次场面反复在我脑中浮现,这也是最后决定写它们的原因。
在写完之后我去看了豆瓣的影评,排名靠前的大概分为这几个方向:电影拍摄方式、美国司法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剧情的分析也多种多样,按人物逐个分析、按每轮投票数量的变化分析、与真实的案例做对比……反观我自己的,虽然写的一般,但还好有自己的特点。
通过这次写影评,我总结了一些写影评的感悟:
1. 如果特别喜欢一部电影,就不要去看别人的影评,先自己写出来再说,否则不仅思路会被影响,还有可能自信心受到打击。当然,大神除外。
2. 当想写的东西太多,可以把它们都列出来,然后选最想写或者最擅长的部分。不要太过在意别人的领域,写出自己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3. 认清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样的影评。目前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复述电影剧情,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等基本上能做到这两点,下一步就是让别人看我的影评就有想去看电影的冲动。
4. 知识的补充和写作水平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两样,写什么都是写不出来的。
5. 有真情实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