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数学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现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深圳创客教育负责人。
说来惭愧,我是最近才知道黄爱华老师这位名师,还专门去百度了一下,大咖级别,今天通过网络认真观看了黄爱华老师的《24时计时》课,这是我第一次听数学课,虽然是小学数学课,对我来说,这些都是新知识,我跟学生一样在学习在思考。老实说,学生思考得比我好。
首先,我先谈谈黄老师的课前预热。我也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节课有不同的版本,我今天观看的是2018年黄老师在波利亚外国语学校的翻转课堂,课前黄老师将微课视频和思考的问题发给学生提前预习,并让学生在学习工作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考以及新的收获。课前十分钟黄老师利用手机随机拍摄一位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展示并及时表扬鼓励,由点及面,夸奖了在坐的每位学生,很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黄老师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智慧地强调了这位学生表达思考的方式“我认为…”,为后面整节课学生的表达做铺垫,并且强调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我看到的另一个版本开场是2017年仙桃沔州小学的课堂,黄老师在这里是以故事的形式与学生互动,而故事的背后同样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借班上公开课,课前预热显得尤其重要,后面的课堂能否顺利精彩开展,前面十分钟的师生互动也是一门艺术,所以我对黄老师的课前预热很有感触。
这里有个小插曲,教师在学生再次观看微课视频的时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那么,我先生刚好在旁边,也听到了课的开头,他也被黄老师的开场吸引了,于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他想发一条通知信息,时间是12月6日晚上7点,如果用24时的话,要不要说12月6日晚上19点,他不是很肯定,而我确实也是不确定,于是带着这个困惑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一、问题驱动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本节课始终围绕“12时与24时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展开,黄老师课前已经让学生预习微课视频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识。那么,黄老师通过四个环节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找出12时与24时的区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结合预习作业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时候通过图片进一步思考巩固并完善补充,学生在多次师生对话中理解它们的不同点,并通过肢体语言(拍照聚焦动作)加深对观点的印象。第二个环节,用概括性的语言来总结不同点,这是对观点的提炼,表达不同可以很容易实现,但是提炼观点并不简单,促使学生进一步对观点进行回顾反思,达到真正对不同点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思考三个不同点的先后顺序,利用反馈器投票让学生思维可视化,有效进行课堂对话,将观点提升并内化。第四个环节是设计24时钟表,这是对24时的应用,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四个环节学生思考由浅入深,进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
黄老师在第一次请学生上台发言不同点时,先让其他学生猜猜他会说什么,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再请这位学生发言,为后面学生的发言提供了更有方向性的思考,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考开展。有了前面这段学生的积极发言,后面阶段的互动,学生就能大胆地举手发言。在用概括性语言描述时,学生跃跃欲试,课堂互动热烈有效。最后利用反馈器投票时,教师都会让学生先对结果进行预测,使投票结果充满神秘,又让人期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先随机挑人进行师生对话,会发现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黄老师及时引导,再进行二次作答,这时候黄老师请改变选项和坚持选项的同学起来发言,观察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应该说,整节课都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
三、让学生多开口,大胆开口,实现全员思考,全员有机会开口。
整节课让我看到了这样的学习互动过程:学生说,老师听,这是先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老师说,学生说,这是让学生把观点回顾一遍;学生说,学生听,这是及时复习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黄老师在整节课中多次让学生跟同伴复述观点,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黄老师在讲完每个观点后,都会让学生跟着他一起复述一遍,伴随着肢体语言,既幽默又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最近,麻吉星有出来“发言牌”,那么我想学生的课堂发言就更有仪式感,就不是随便说,而是想好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