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叶子告诉我她六岁的时候把活生生的五条金鱼晒成鱼干。
叶子并不是有什么心理阴影的小孩,相反她是那种会为养了几年后死掉的兔子立墓碑的人。
“当时我家客厅很阴暗,鱼缸又刚好放在客厅,我担心金鱼会因为晒不到阳光而缺钙,为了它们好,我把金鱼一条条捞起,放在阳台上晒晒太阳。”
多年后叶子讲起这件事的来由,我听了也是服气的。这逻辑没毛病,作为一个naive的六岁小孩,她心疼珍惜自己养的小金鱼,“为了它们好”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出发点。
不只是小孩,成年人也通常会有这样的逻辑,当他们面对自己在乎并且某种程度上依附于他们的人时尤为明显。
丈夫在妻子情绪低落、焦虑失眠时把她扔给心理医生。
“接受专业的治疗,我是为了她好”。
其实,妻子只想丈夫可以下班后早点回家陪她吃饭说话。
在众人聚餐时因为肥胖的丈夫嘴馋吃了一块红烧肉,妻子大声呵斥劝阻,然后向饭桌上的众人陪笑道:“为了我们家这位身材和健康好,我不能让他吃肉。”
其实,这位先生三个月没用沾过荤腥了。食色性也,也是人之常情。
在旁人眼里,这都是爱和关心。就好比每次父母和孩子起了争执,在父母扔出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一记重磅炸弹后,围观群众见势纷纷出来清理战场,苦口婆心地给小孩灌输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他好的观点,并辅以父母辈份压制这会心一击,没有人可以抵挡这攻势。大多数小孩就此妥协投降,还有一部分苦苦抵抗至唾沫干涸后暂时服软,心想着日后再战,只有少部分“任性的小孩”能够继续坚持展开拉锯战,但最后大多因为现实而招安。
或许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比喻成一场战役略显偏激片面,但只要是一段关系有弱必有强。许多人认为爱情是一场此消彼长的博弈,相互平衡才可以天长地久,父母与孩子何尝不是,只是不存在什么势均力敌。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我”是权威,“我”是对的,“我”以“我”的绝对标准和经验来衡量和调整你的生活。原因在于,“我”“创造”了你,就好比上帝造人后会因为人类触犯了他的权威而盛怒。“我”和“你”之间有着他人不可超越的联系,所以“我”对于你的事情比他人更有发言权,并且由于年长,“我”做决定的出错率小于你这个初生牛犊的出错率。
但一个决定的对错无关年龄经验,只关乎他对谁有意义。许多父母以“我生你养你”来进行道德绑架,但反过来父母却并没有给孩子选择是否要出生的权利。可是父母和孩子的羁绊也不是说割裂就可以割裂的,现实中断绝关系的桥段也只是个例,毕竟血浓于水,并且这种关系的根基十分稳定。血缘关系就好比计划经济,保障每个人的需求,但是否给了我们想要的却不能肯定。而不像朋友和恋人间的优胜劣汰和自由竞争,喜欢就表白,不爱就拜拜。
记得一个广告短片中采访了一位父亲,他对叛逆的女儿说:“想让你坚持己见碰碰壁,知道你选择的是一条错误的路。但却怕你碰到铁壁铜墙,于是不断劝阻。”
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谁都是第一次,没有前一次的试错和经验积累,毕竟每个人都只有这一生。就像为何偏偏遇见她,偏偏嫁给他,千万只精子中偏偏冲出它一个,既然人生都是一个个偶然,让他当一条自由自在的金鱼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