胼胝体,对这个名词最初的了解来自心理学,人的大脑是由左半球和右半球构成的,中间部分的连接体,也就是胼胝体。简单来说,左右半球分别负责感性和理性,而女性的胼胝体要比男性厚,所以在理性问题上,更容易表现出情绪化。
原来我以为,我们难过的程度,是由发生的事情大小决定的。后来我才发现,很多时候人们的悲伤,都是生活中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积累而成。
无论是工作上的不顺心,还是生活上的零碎小事,都可能让一个人瞬间情绪崩溃。疫情时代,手机网不好扫不上码被赶下公交车,求职碰上给不起工资还想通过贬低你让你妥协的奇葩,工资没涨房租却涨了的打工人日常遭遇。仿佛每天,在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都有让人悲伤的事情发生。
怎么办呢?
明明很委屈,却还要说我挺好。在餐馆边吃饭边掉眼泪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被人发现了,我就说自己牙疼。不过啊还好,没有人发现呢。
我忍了忍,没忍住;
我想了想,也没想出个123;
我放弃了,那就难过吧!说不定放弃抵抗反倒好了呢?
在B站上刷视频,看到罗翔老师说,不管你手里是一副烂牌,还是一副好牌,不要放弃,先把他打到底。
对啊,是谁规定的一定要成功,一定要优秀,之前看的一本书叫《不完美主义者》,大概讲想要做一件事情,我们的目标不是成功的完成它,而只是完成它,就足够了。
一次性把事情做到完美,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本来就是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犯错,才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的。
也确实奇怪,这本来是很浅显的道理,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用一个完美的标准作为底线来要求自己,把自己搞的痛苦不堪。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诋毁,更不要轻易自己去诋毁自己。毕竟这个世界上你不相信你自己,还指望谁来相信你呢?
完成了一件想做的事,你就是成功了。至于结果,合理判断,谨慎分析,争取下次不再同一个地方跌倒,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价值观。
好了,在专注于打字和思考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已经把自己安慰好了。
那么很明显,我们和自己负面情绪和解的第一步就是直面它,不逃避。分析我们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难过,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那么责任在自己还是外部?
如果觉得是自己的责任,那么第二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是一直以来的习惯下意识将问题归因于自己,还是事实如此?
第三步,彻底走出情绪的阴霾。如果确实是自己的责任,那么列方案,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问题变好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下意识的习惯,那从今天起,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不是自己的锅一定不要背哦。
如果责任在外部,那么借用曹勇医生《目光》里的一句话,如果被一块石头磕伤了,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它拳打脚踢,而是搬开它,继续朝前走。这句话曾对我有拨开云雾见阳光式的启发,是啊,我们的路还有好长,眼前的问题只是一块石头而已,搬开它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