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马子莘问:“‘修道之教’,旧说谓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以为法于天下,若礼乐刑政之属。此意如何?”
先生曰:“道即性即命,本是完完全全,增减不得,不假修饰的,何须要圣人品节?却是不完全的物件。礼乐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谓之教,但不是子思本旨。若如先儒之说,下面由教入道的,缘何舍了圣人礼乐刑政之教,别说出一段戒慎恐惧工夫?却是圣人之教为虚设矣。”
子莘请问。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于人则命便谓之性,率性而行则性便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便谓之教。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修道则贤知者不得而过,愚不肖者不得而不及,都要循着这个道,则道便是个教。此‘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之‘教’同。‘修道’字与‘修道以仁’同。人能修道,然后能不违于道,以复其性之本体,则亦是圣人率性之道矣。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如《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
注
【马子莘】,邓艾民注,名明衡,福建莆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三年(1524)官御史时得罪下狱,削籍归。著有《尚书疑义》。
【修道之教】,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圣人品节吾性之固有】,陈荣捷注,朱子《中庸章句》注云:“修,品节之(为之等次,为之限制)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
【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自诚明,谓之性】,出自《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参陈荣捷注,出自《礼记·孔子闲居篇》:“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 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修道以仁】,出自《中庸》:“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出自《易经·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邓艾民注,参见《修道说》:“率性之谓道,诚者也;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也。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须臾离也。而过焉,不及焉,离也。是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修道之功若是其无间,诚之也夫!然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修而性复矣。致中和,则大本立而达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非至诚尽性,其孰能与于此哉!是修道之极功也。”(《全书》卷七》
又参见《答季明德》:“率性而行,则性谓之道;修道而学,则道谓之教。谓修道之为教,可也;谓修道之为学,亦可也。自其道之示人无隐者而言,则道谓之教;自其功夫之修习无违者而言,则道谓之学。教也,学也,皆道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全书》卷六》
笔记
马子莘问:“《中庸》所说之‘修道之谓教’,朱子注释到天道天性虽然相同,但是人的习气和禀赋不同。所以,贤人智者往往过之,愚者不肖者往往不及之。圣人因此设立了规范,这种种的规范就称为教,例如礼乐刑政等。先生怎么看?”
先生曰:“道即是天性即是天命,原本就是完完全全的,不能增减一分,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哪里还需要圣人设计规范?好像道是不完全的一样。礼乐刑政是治理天下的法度,固然可以称之为教,但不是子思本来的宗旨。如果像朱子所说,下面由教入道的,为何不用圣人礼乐刑政之教,而要说出一个戒慎恐惧的工夫?这反倒把圣人之教弄成摆设了。”
马子莘继续请教。
先生说:“子思所说的性、道、教皆从本原上说,天命体现在人身上,就称之为性,率性而行,就称性为道,修道而学,就称道为教。率性是天性‘诚’的人的方法,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想要做到‘诚’的人的方法,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就是道;圣人以下,未能达到率性,在践行道方面未免有过与不及,所以需要修道。修道可以使贤人智者不会过之,愚者不肖之人不会不及,任何人都要循道而行,那么道就称为教。这个‘教’字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的‘教’相同。‘修道’这个词与‘修道以仁’中的‘修道’相同。人能修道,然后才能不违于道,然后恢复其天性之本体,那就是圣人率性之道了。下面‘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恢复其性之本体。如同《易》所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的意思。”
子思讲的是道的本原,讲本然之道,本然之教,讲人如何主动的修道,圣人率性就是行道,圣人以下,要用慎独的功夫来修道。修道不过是让人恢复其天性光明之本体,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礼乐刑政是人设之教,是为了规范人民,让人民合于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