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今天学习了孩子的0-5岁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感触还是非常深。
首先,我再次清晰了孩子从0-18岁六个阶段的心理营养和训练目标,这就像大六人格性格特征一样,可以分为敏感期(感统训练),快乐期(兴趣训练),完美期(习惯训练),权威期(自信训练),现实期(目标训练),和谐期(心态训练)。
在这一阶段,多数专家还是持成熟势力说,观点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取决于个体生理,而不是外界环境,也就是说,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生理成熟机制,而非拔苗助长。
比如: 小时候,不会醒鼻涕,后来怎么就突然会了;
幼儿园前用筷子怎么教都不会,去了幼儿园就会了?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理解父母?
其次,我们可以从感知觉来进行五感训练即: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五感训练(3岁以前):比如: 看多彩的图画,绘本,玩具也尽量选择多彩的;播放旋律轻柔、活泼的音乐,触摸不同材质的玩具等
如果错过关键期,可能会增加发生自闭症概率,也可能孩子上课不听讲,不爱运动,经常发呆,或者可能半夜拉着父母去看飞机,这些有可能是小时候缺少感统训练,缺少互动,等
游戏训练:模仿游戏,传接球游戏,玩具大抽奖
仔细回想一下,我在我家老大小时候的0-2岁敏感我期学习感统训练:下班回家后,陪着他玩,有互动,有给他读绘本,回老家,让他尽情的玩泥巴,下雨天,尽情的踩水坑,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不应付式的回答,还进行了生命教育等等。
但是有件事情,我一直没有忘记,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时对孩子的影响是否深刻?
一开始,孩子对舞蹈课特别有兴趣,一直要报名学习,而我们也在体验课之后,正式报名了,但是2个月之后,孩子就不愿意上舞蹈课了,当时说太疼了,后来老人每次硬拖硬拉的送过去,就这样硬措施2个月之后,一学期结束了,后面他再也不去了,后来我也放弃了。但是,培训机构,家里几个人意见不一,最后我索性就放弃了,现在看来是逃避痛苦的人格特性处理了这件事。
而这几年,经过我自我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已经学会自己改变。
所以,我现在当孩子出现还喜欢玩踩水坑时,我不会反对孩子,担心衣服湿了,感冒受凉之类的,我会支持孩子去尽情的踩,做好时间的限定,然后回来做补救措施,这样,孩子的心理营养的缺失通过一件小事就可以弥补,而我不需要耗费口舌,不需要讲那么多看似为了孩子好,而孩子根本不需要的道理,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 现在孩子想玩面团,我会看频率允许他玩儿,要求是,玩过之后恢复原状即可。我想这些都是弥补孩子触觉训练,只要不影响大局,也是可以接受的。
后面我还会用洞察力强的特性,更好的陪伴孩子,让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营养缺失的部分先补回来,再谈其他,相信父母的自我提升,孩子会更好的身心发展,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健康顺利!只要一切该做的都没有完全忽略并且去做了,结果自然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