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转了一小伙伴的文章《遭遇校园霸凌怎么办?打回去》到朋友圈。反响不小,比我平时发自己的文字评论多得多(差距如此明显真的好吗?)。
略让我惊讶的是,在收到的评论里,赞同“打回去”的多数是姐妹,而提出异议的,则是男生。
一哥们评论极长,请允许我摘录两条如下:
十岁多孩子间的冲突叫霸凌?打回去,一对二打得赢吗?教育孩子远离刺头,教育孩子学会沟通,有事及时和老师说和爸妈说,而不是长期冲突之后来爆发。
此外,真的倒霉导致孩子受到伤害,谁也不找只找学校,在学校老师是孩子的监护人!
第三条评论几百字,就不录于此了。总结他的观点,主要有四:一,打回去,能打得赢吗?二,冲突多数是双方面的,没有那么多“受害者”;三,孩子遇到问题,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老师沟通,而不是累积到一定时候的爆发;四,做为母亲,极力要求惩罚别人十岁的孩子,这本身难道不是一个恶的行为?
从他的评论里,我意识到自己应该是错过了什么,于是网上去搜索了一下校园霸凌,才知道他所说的事件来龙去脉。
12月8日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发长文《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称自己10岁的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甚至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此后,因为学校处理不当,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并被诊断成急性应急反应。而此文已刷爆朋友圈。
请原谅我的后知后觉,真没有看过这篇文。赶紧搜来一读。如果这位母亲没有任何夸大其辞,的确是让人愤怒的。而鉴于事态扩散迅速,12月10日,中关村二小发表声明称:“针对近期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校以及相关事件的不实言论,我校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
那么看来家长与学校确实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而且就这些看到的信息而言,这位哥们的评论还是比较冷静中肯的。特别是前三条。再看网上的观点,纷纭芜杂,有人说霸凌他人的孩子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有人说老师和家长教育欠妥;当然更多人在说孩子应该勇敢反击保护自己。
纷纭观点层出不穷,渐渐讨论脱离了事件本身,变成了讨伐,变成了争论,变成了抨击。以我的水平,还是不针对事件做什么评述了,各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本来我做为母亲,也一直为如何更好保护孩子苦恼不已。现在更是头疼了,也正好促我能认真地想一想。
校园霸凌究竟指的是什么?万能的度娘上是有解释的:
一个学生长时间、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欺负或骚扰行为之中。
原文复制粘贴过来的。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长时间,重复。也就是说偶然性的事件是不能将之定性为霸凌的。
那么,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孩子之间的暴力(包括语言、身体、网络等各种暴力甚至传统意义上的恶作剧)一般是分为两类的?一类属于校园霸凌,一类则属于孩子们的一种打闹、玩笑?
所以实际上,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所遇到的纠纷时,最好是先理智且客观地询问孩子,究竟这一纠纷属于哪一类,是经常发生的?还是偶尔这一次?是凌辱性的,还是孩子之间的淘气?是让孩子非常不适,还是过去了孩子们就和好如初打成一片了?孩子是能区分的,只要家长不用引导或暗示性的语言去询问。这些暗示性的语言包括:“欺负”“霸道”“懦弱”等。
如果是孩子间的淘气玩闹,家长最好的做法我想应该是不介入,交由孩子自己去处理。如果孩子不敢或不肯,那么家长可以适当予以帮助和鼓励,比如引导孩子详细描述事件过程,这一描述过程,其实也是帮助孩子平静的过程,很多孩子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这一办法对双方没有伤害,家长最好是不要给予干扰。这正是锻炼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好机会,毕竟孩子迟早要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父母不可能护孩子在身后一辈子。
但如果是欺凌,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孩子,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坚定地告诉孩子你支持关心他/她。这是身为父母者理当给孩子的安全感,而不是批评甚至斥骂孩子怎么这么无能怎么让别的孩子欺负了或者是怎么去惹事等等。等孩子平静下来再慢慢询问了解整个事件,然后,再去跟学校反馈沟通,争取学校的支持与保护。
中关村二小这个事件,只是浮出水面的个案,还有更多类似或轻或重的校园纠纷,我们并不清楚对孩子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有很多其实根本没有得到关注,更不用谈老师或家长参与解决。事实上,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也并不是很明确怎样应对类似的事件,怎样去划分何为霸凌,何为玩笑?所以当某一个案提到台面需要去面对去处理时,分歧就产生了。
或许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整天喊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却不能好好保护和引导这些花朵,难道不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
因这一个案而井喷式涌出的大量文章中,有的建议类似于预防,是我比较赞同的。“防”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后人引申为“防重于治”“治不如防”。的确如此,也即所谓防患于未然。那如何防?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教育。不只是对孩子,重点应在家长和老师自身的教育或者说提高自身的修养。
在我看来,家长与老师自身,遇事不要首先想到暴力解决。因为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孩子勇敢与教孩子以暴制暴,完全是两码事。《狮子王》中的狮王木法沙告诫儿子辛巴时说:“我只在必须勇敢的时候勇敢。”我想,他的意思是,在遭遇麻烦时,先选择其它途径解决,但也绝不畏惧。勇敢,是一种气场;暴力,只是一种鲁莽或者无教养。受到“以暴制暴”方式解决问题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很可能自动选择恐惧或者无知无畏,从而更容易成为被欺凌者,或者成为欺凌者。
再者说,“打回去”这一教育,实在是有些简单粗暴了。首先,正如那位兄弟说的,孩子能否打得赢?通常情况下的校园霸凌,一定是力量不对等的情况下进行的,霸凌方要么人多,要么力量大。那么教育孩子立刻“打回去”,不是把孩子生生推向更大的伤害里去吗?再者,“打回去”这样以暴制暴,无疑是把孩子的心里装满仇恨、暴力,而心里装满仇恨与暴力的孩子,是很难幸福的。幸福的人,心中充满的是爱与温暖。这句话似乎很空,但静心想想我们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是放松幸福的?是轻易动怒时?还是心情平和时?
其次,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不能忽略了一点:与孩子及时有效的沟通,成为孩子信任依赖的人。一定要让孩子明白,遇到任何让自己不适的事情,最明智最安全的做法是第一时间跟家长和老师说出来。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无论孩子说出怎样的事情,都请不要先予以嘲笑或斥责。请先耐心听,再去了解,最后再告诉孩子你的建议你的态度。
中关村二小事件中的被欺负者,他固然是遇到了一件又屈辱又难堪的事件,他的反应也是不太常见的。他自己偷偷清洗了秽物,装作什么事也没有的回到操场参加活动,而不是直接去找老师。事后呢?回到家里情绪就崩溃了,直到导致最后的病症。那么这是这一次的事件导致他的病症,还是之前数次类似的事件积聚而成呢?如果之前有类似事件,为何从不跟家长或老师说呢?是不敢说?不愿意说?为什么?是对家长和老师的不信任吗?
同时,在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其实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关村二小事件中一个孩子在事后说,这件事太好笑了。那他就是没有同理心,试问他一下,如果这个垃圾篓扣在他自己的头上了,还好笑吗?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老师的责任不容忽视的。老师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状况,有没有异常?有没有情绪波动?有没有苗头?如果有,老师都需要及时跟进,及时化解。其实也就是“防”。防于未行时,把校园霸凌掐死在萌芽状态,老师承担着最重的担子。
现在的校园环境也许跟以往不同了,老师有老师的忙碌与抱怨,学生有学生的叛逆与成见。不过还是有关系很好的师生,彼此信任,老师亦师亦友,学生尊师有礼又敢于提出质疑。这不是靠一个人能达成的,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的努力,还有干净正常的社会环境。
同时指望着校方处罚施暴者其实是无用的,校方能怎样处罚?口头批评?还是劝退?指望着校方能特别关照被欺负的孩子?孩子们的世界里有他们的法则与智慧,只怕越关照越孤独。何况,有的学生是学校管不起的,可能越是名校越是如此。这是自古就有的现象,好在毕竟是极少见的。
才疏学浅的我,所述的只是个人观点,当然肯定是极不全面的,不过是拿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罢了。所有人的探讨,想来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们远离暴力,毕竟被欺负的阴影可能会伴随终生。
愿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不强求至清的水,至少先做到自己不去搅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