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榜的年度调查报告《2017那些10w赞写了什么》中,提出最主流的两类10w赞依然是表达观点和传递情绪。
新世相的内容运营招聘要求 ,其中有2个标准是:
1、共同描绘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群中涌现的情绪和潮流 。
2、共同发起社会话题
上周的“佛系”证明新世相又一次做到了。
”第一批90后“这个话题从2017年初就开始了,但都只是小范围传播,只有新世相成功引起社会话题。精准的把握用户心理,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表达用户情绪,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1、了解目标人群状态,找到精准细分市场。
我朋友圈也被这篇文章刷屏,大部分人在转发这篇文章时附带的文字是”是我“。 “定义自我”是 New York Times 在《why do people share online 》中提到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世相的这篇文章,成功帮助90后定义了一部分自我状态。
要定义目标用户,必须要十分了解他们。 新世相的主编曾经说过,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写一篇好的调查文章,需要一周甚至一个月,而新世相只需要24小时。 因为他们有一个强大的素材库。 新世相通过推文中的话题,或者线上活动,搜集用户的故事,整理。 在写一个话题时,找到素材库中对应的故事,很快就可以打磨成一篇推文。
他们甚至可以根据素材生成脑图,提取关键词,清晰地知道目标用户最关心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多面性,都是多种情绪的综合体。越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努力付出的人,越会有无助和丧的一面。而这种反差的情绪,在生活压力巨大的城市中更为明显。
白天努力工作,让自己活力充沛游刃有余地忙碌辗转于各个任务,晚上努力健身或者摇身一变华丽奔赴一个个social场合。每天认真的生活,
总会有一些时刻,想想什么都不必那么在乎,什么都算了。这种情绪,需要一个地方发泄。
如果说人的各种情绪是一个大市场,那么这种新世相精准把握到了这种还没被其他人察觉到的细分市场,写出了这种情绪,从一众鸡汤文、成功学、焦虑症中脱颖而出。
2、用“佛”为“丧”美化。
即使人人都有负面情绪,但如果直白地呈现,并没有人愿意转发。谁愿意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缺点,说自己过得有多心酸?
对人的负面情绪或者劣根性进行美化,让人们可以毫无罪恶感甚至有优越感地展示自己的负面情绪和缺点,是大v们熟知的套路。
曾经咪蒙有一道笔试题目,大致是为“人们不需要工作”写一篇推文。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因为人们都有“懒惰”的劣根性,而咪蒙要做的,是为懒惰背书,懒惰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甚至可以成为一件有理有据值得推广和骄傲的事情。 自然会有大量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转发。
新世相的“佛系”背后呈现的丧,小编也会在努力但是无所获的时候有这种感受。但是给丧一个时间段,丧完了,还是要燃起来的。但丧的过程,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非常私人化的,不愿展示给太多不够亲密的人。而新世相的”佛系“,不仅美化了这种情绪,还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成为爆款也是自然。
除了这篇文章,既然新世相的内容定位是”
共同描绘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城市人群中涌现的情绪和潮流 “,其它的文章也和上篇文章一样,注重了解用户情绪和呈现方式。
1、高浓度、重复的主题
在新世相去年的推文中,我归纳了每篇文章的主题,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类:
与长辈一代的关系
城市中的生存压力
爱情
渴望被理解、认可
怀旧
追求自我
人际关系
随便拎出来一个主题,都是当下城市中年轻人非常关注的。
在以上主题下,抽取各个角度反复述说。例如“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站”,都有鲜明的城市文青气质,用“随性”的旅行,去反抗城市生存压力,用”认真“丢书,去温暖城市中的陌生人际关系。感受到城市中压力和冷漠的年轻人,欣然愿意接受这样的活动, 和被安排好的价值观导向,要随性,有说走就走的勇气。 要有趣,保持在冷漠城市中的可贵温度。
2、注重呈现,而非解决
艺术家重视把问题抛到人们视线中,而并不提供鲜明的解决方式。因为解读是读者的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够被反复解读的内容,才有分量不单薄。
新世相的相当一部分推文,都选用了采访或者故事的形式,包括上周的爆文“佛系”,通过呈现一个个场景,展示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增添真实性、客观性与艺术性。咪蒙也爱讲故事,与咪蒙不同的是,新世相不爱棱角分明甚至骂街式地表达观点态度,把态度融入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通过对故事的选择和叙事,来展现自己态度。
而这也是大众觉得新世相相对”有格调“的原因之一,用这样的方式娓娓道来,显得更文艺。
城市中生存,和车子房子一样重要的,是对自我的不停探寻和不断定义。90后的父母那一辈大部分是含蓄的、不善表达的,这与90后截然相反,他们永远渴望大声倾诉和表达,通过自己所说的,来完成对自我的定义。这也就给了无数媒体取悦读者的机会。
朋友圈的热点永远是一波接一波,马上会有新的标签出现,定义新的状态,而对于读者来说,在渴望借助大v发声的同时,不被情绪所控制,感性过后,理性生活,才是长久之道。*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