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以后,将欠七夕的日子补回来
今天是七夕节,中国人原创的情人节,我们不能不提到两个名字——牛郎和织女,就像端午节不能不提到粽子,哦不,是屈原。
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妇孺皆知,但七夕节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这时,我们不得不再提到另一个人,东晋名士——葛洪。
葛洪是谁?杜甫送别李白的诗中曾提到过他: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现在诗人余光中寻找李白的时候也提过他: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从这里我们了解到,葛洪是一位著名的炼丹师,以往的炼丹师都被称为术士,要么炼不出丹药,被皇帝杀掉了,要么炼出丹药了,然后把皇帝吃死,自己又被杀掉了。
两位大诗人为李白写情诗都带上他,可见葛大爷的影响力不止在炼丹上,或许我们的诗仙李白在晚年游荡时,找到了葛大爷的丹药呢!
葛洪不仅是炼丹师,还是道家领袖,老子的死忠粉,中国著名的医学家,比如百度输入葛洪,出来的第一个词条就是——葛洪桂龙药膏。
很难想象,中国的情人节怎么能和一个道家领袖、炼丹大师、民间医生联系在一起?
其实葛大爷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编辑。
他辑录过一本书,叫《西京杂记》,西京就是西汉首都长安,记述着西汉时期的一些杂史。
如果没有葛洪辑录的这本《西京杂记》,会对他有什么影响吗?没有太大影响,他依然是道家领袖,依然是炼丹大师,依然是中国十大名医之一。
但如果没有葛洪辑录的这本《西京杂记》,我们会少知道几个历史故事和成语,比如“昭君出塞”、“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匡衡“凿壁借光”。
那么它和七夕节有什么关系呢?《西京杂记》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翻开资料一查,明代《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许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缔针投之则浮。”
宋朝《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盒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果上则以为符应。”
历史学家发现,找不到比《西京杂》记记载七夕更早的文字了,大家统一口径,七夕节最早源于西汉。
西方情人节开端于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那时候正是东晋葛洪辑录《西京杂记》的时代,比中国整整晚了五百年。
很多人选择过西方情人节,并不是西方情人节比七夕节有多么优秀,而是对七夕了解的太少。
小时候屋里停电,桌上点上一支蜡烛,然后拿着蒲扇,躺在庭院里乘凉,静静地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
如果读过《秋夕》,我们边乘凉边会朗诵: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长大了,交了女朋友,七夕这天晚上,陪着女朋友看星空,女朋友说:好想永远留住这一刻呀!
如果读过《鹊桥仙》,我们会轻轻地告诉她: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外拼搏多年,历经风雨,七夕夜里想起遥远的故乡,想起了家里亲人,眼睛有些湿润。
如果我们读过《西江月》,我们可以对着天空喊出来:
不觉新凉如水,相思两鬓成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波浪。
从《诗经》里的“彼织女,终日七襄;彼牵牛,不以服箱。”一直写到“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文明拯救诗人,诗歌唤醒灵魂。诗歌有多久,七夕就有多久。
2006年5月20日,国家将七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用一个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她,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她。
再不珍惜,邻居又该到你家偷月饼了。从今天起,将欠七夕的日子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