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道德经的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道德经,有不同的版本。在百度搜索一下道德经,可以看到道德经至少有两个版本,郭店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还有很多人不同的注解版本,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注解。甚至西方人都有对道德经的注解。这么多,究竟选择那种版本阅读,究竟听谁的,信那个作者的注解,确实是让读者头痛的事情。怎么办?
不同的版本,文字书写上就会有区别。不同人的注解,每个人都会把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都会把自己脑子里的一些个人想法强加到道德经上。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如此,因此读者也就有了寻找原版道德经的想法。有没有最初的,原始的,第一本道德经呢?有的。
道德经是如何流传后世的?老子,道德经,尹喜。三者之间是单线联系。老子著书五千字的道德经传于尹喜。所以尹喜得到的道德经是唯一的,原始的,第一本道德经。尹喜的道德经是真正的原版,其他的道德经都是假冒伪劣的产品。今天的现代社会,有没有尹喜牌的老子的道德经呢?好象是没有。所以,读者根本无需再去寻找真正的第一本道德经。没有真正的第一本道德经。不过,这也从侧面再次推翻了李耳,字聃,春秋末期人著书道德经的说法。
今天流传的道德经,版本不同,文字上会有些差别。例如,下面这两句话。(1)而王居其一焉(2)而人居其一焉。(1)(2),这两句话有什么差异?一个王字与一个人字的差异。究竟是王居其一,还是人居其一。这个要分析一下。所谓的王,无非就是当官的,最大的也就是皇帝。就算是皇帝吧,这个皇帝也是人。也可以归结为人居其一。所以,(1)(2)两句话,完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居其一。这里对于(1)(2)两句话,选择第(2)句话是对的。因为王也是人,人的范围,人这个字所包含的范围更大。所以这里选择第(2)句话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这个简单事例可以看出,读者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也是要加以分析,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综合分析,分析综合。要反复的推敲。不同的版本,文字上会有差异。不同的作者对道德经进行注解,会把自己的想法强行加到道德经上。这些作者的注解,都是把道德经放到作者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或者可以这样说,所谓作者的注解,都是把道德经放到作者的嘴里咀嚼过了的。所以,注解过的道德经都失去道德经原有的味道,都加上了作者自己的口味。
如果说道德经是一种味道,作者的注解是一种味道,读者读注解版的时候还要加上读者自己的味道。如此这般,读者从注解版开始读道德经实际上组合了三种味道。道德经,注解,读者,这里虽然只有三种味道,但是三种味道合在一起其变化也会有万千的味道。如此这般,读者想要从道德经里读出自己的味道,寻找到自己的道,也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了。如果确实想要读道德经,那要如何做呢?
在道德经里也有这样的描述,味无味,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不尚贤,绝圣弃智。总的来看,道德经是不希望读者去读所谓的注解。不尚贤,绝圣弃智,不要去吃人家咀嚼过了的另加了注解口味的道德经。不看注解过的道德经就可以了吗?也是不行的。为什么?
任何版本的道德经都是人书写的。无论是郭店竹简,还是马王堆汉墓帛书,都是人写上去的。这个所谓的人在写,就已经加上了这个人的口味。可是不通过人来写,也是不行的。这就有些麻烦,而且是很麻烦。什么乱七八糟的,人不来写谁来写。听起来好象有些东西要写给人看,而他自己又不能写的样子。有这种东西吗?一切皆有可能。
道德经的道,关于这个道有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这八个字,人如何的去写?按照一般理解,今天的人,张三李四,生于天地之间,居于天地之间。人自身又如何的能够先天地生?天地,地球做为一个星球,他的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人又在那里呢?就这八个字,一下就让道德经的内容摆脱了地球这片天地对他的约束,道德经通过这八个字已经跳跃到银河系中了。可是银河系就能挡得住这八个字吗?也是挡不住的。当然,这是后话了,这里暂时不去考察分析了。
总之,道德经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这八个字就不是今天的地球上的人类所能理解书写出来的。如果说道德经的道来源于更遥远的天地也是有可能的。不过,这总是要通过人们不断的去证实。只是在这里幻想也是没有意义的。
假设?这里只是假设,道德经里的道源自更遥远的一片星空,那么这个道对于今天的人们究竟是福是祸这就不好说了。福祸相依存,其实这一点道德经并没有隐瞒,道德经里也有这样的描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可道,两个道字在这里可以分为福道与祸道。强大的力量,总是有更加强大的能够迷惑人脑子的能力,不只是迷惑人,还可能迷惑万物。道德经里也有这样的描述?有的。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迷惑人与物,对于强大的道而言都不是问题。
道德经的道,好象很可怕,很邪恶的样子啊?很可怕,很邪恶。不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邪恶的善良,善良的邪恶。邪恶与善良,就象福与祸关系一样,也是相互依存的。读道德经的读者,有可能被道德经的道迷惑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道德经里有这样的描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两个字,是空的,是空碗。不同的读者面对这个空碗,那就有了不同的清静,有了千百种清静。清静是两个字,两个字面对不同的人,被不同的读者解读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千百个人面对清静两个字,有着千百个清静。一个人,千百天,也会有着千百个清静。
清静?如何的解决张三李四的实际问题。张三李四如果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假设被道迷惑了,只能自己的路自己走。人有万千,人的生活每天也有万千的变化。不过,生活总是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福祸。福祸?道本身的问题,人自身的问题。道分福祸,人有福祸。归根是人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