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览过蓝月谷的风情万种,在玉龙雪山环绕一个大圈过后,我们彻底告别了纳西族人的圣山。下午三点三十分,大巴准时来到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地——《印象·丽江》。
这里有两场我期待已久的舞台剧即将开演,分别《汶川大地震》和《丽江千古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张艺谋的《印象丽江》关闭了,因此无法观看。但好在与其齐名的“千古情”系列没有关闭,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千古情”系列是宋城影业的重要产品,也是黄巧灵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宋城千古情》、《三亚千古情》、《九寨千古情》、《炭河千古情》在舞剧中极富盛名,也比张艺谋的“印象”系列早出许多。不过宋城影业强调舞剧的质量,所以在数量上要比“印象”少出许多。
作为戏剧迷,我对于舞剧也抱有极大的热忱,所以两台剧看的是津津有味。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简短、震撼,直击人心!从舞台道具切换到演员的表演张力,都堪称完美。虽然只有短短十五分钟,但已将观众的眼泪赚的满钵而归。
私心喜欢是一回事,但论及厚重感、震撼感以及观赏性的优胜者,还是《丽江千古情》。
首先说一下演员的表演形式。与《汶川大地震》不同的是,《丽江千古情》糅合了戏剧、舞蹈、歌曲还有杂技的形式,将云南千年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抽象的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再通过民族歌舞、影视蒙太奇的手法进行具体表现。《丽江千古情》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就是多元化的。很多人不喜欢亦或者觉得它不如《汶川大地震》震撼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戏剧要远比舞剧更有表现力,也更直白、通俗。但是,从艺术手法上来看,《丽江千古情》无疑更胜一筹。
其次,就是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舞台设计。首先当观众们走进大舞台时,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极大的道具积木中。在这个道具积木里,所有的道具都是可以挪移、切换或者叠加的。观众席不再处于固定位置,反而会随着舞台的需要进行左右挪移。舞台的延伸也加强了空间感和表演的张力。另外,天花板上随时飞过的群众演员、魔毯、图腾也让整个舞台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这也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灯光设计。色彩缤纷的炫光将舞台渲染得更加迷离、诡谲,3D投影仪则让观众仿佛置于云端,即便是单独照射的光柱的颜色变化,也体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再加上随机喷洒的水雾、雪花、巨浪,整个舞台也就活了。
再次,《丽江千古情》的服装设计也值得观众细细品味。纳西族的“披星戴月”、白族“风花雪月”、彝族的纹样繁多、苗族的“银光璀璨”.......(云南几个重要民族,我想尝试着在《人文》中做统一论述,这里不过多探讨。)这些装饰别样、色彩鲜艳的着装,无不彰显着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与习俗。那些璀璨的银装在舞女们欢快的跃动下发出的悦耳的声响,真真的令人如痴如醉。这样的民族艺术,实在不应该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被人们摒弃到历史的灰尘中去了。
最后,也是我本人最最最最喜爱的地方了——舞台的多重帷幕!!我大致的数了一下,处于舞台中央的帷幕大概有三层之多,每一层之间都隔着一段距离,并且会根据台剧的需要而卷收、伸展。如果剧情复杂、舞台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帷幕来进行表现。举个例子,很多人不知道纳西族圣女在跳舞时是如何在观众面前呈现出神奇的3D效果的,——在画面的最前方有一层金沙般的火焰在滚动,圣女站在空中肆意飞舞,金色的火焰如同流苏般紧紧的包裹在她的身边,伴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高昂长嘶,一只巨象出现在圣女身后,缓慢晃动着身躯。我们如何用一个帷幕来表现复杂又极具空间深度的画面呢?答案是不能的。这时候就需要借用多重帷幕了。首先,我们知道整个舞台被切成了积木大小,可以根据剧情的走势来任意凸起或深凹。所以当纳西族圣女在舞动时,处于第一层帷幕后方的舞台需要抬伸至一定高度,紧接着,前面的帷幕变成了透明可视的颜色,再由台顶的投影仪打出火焰、水波纹等特效,与此同时,后方的帷幕也呈现出大象的身影。三重帷幕叠合,搭配多声道音效,完美的3D画面出现了!
当然,这样一个在全世界享有声誉的著名舞台剧,其构成成分之复杂,舞台设计之精妙,高科技运用之娴熟,绝非是我这个门外汉可以轻易剖析一二的。之所以在这里不自量力的大放厥词,其实还是对《丽江千古情》的深深喜爱。虽然这一场次的舞剧也并非完美无缺,比如说印度美女乘坐飞毯的那一段,两位后台撒花的“印度美女”明显在讨论今晚吃什么之类的话题......但是瑕不掩瑜,它确实是一台必须观看且又经得住一看再看的舞台大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