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啥是个变现思维,我把基本功打扎实,文章写好,能打动读者就可以了,正所谓软实力是硬本事,其他的我不管。”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文章写好是变现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这个世界上文章写得好的人比比皆是,但在自媒体实现变现并达到财务自由的人却凤毛麟角,今天我就要为大家揭示写作变现的秘密。
之所以今天想到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徒步主编组织了关于“写作变现”主题的写作比赛,很多人踊跃参加,有的是写文已久的大咖,有的是加入简书不久的新人。
而我则被主编安排点评这些文章,必须说出文章的缺点和优点。这对于我来说压力山大,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写的很棒的资深老师,而我也只是来到简书半年的半新不旧的人。
我将每一位朋友的文章看了不下3遍。诚然,优点好找 、也明显,但是寻找缺点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但是也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是大家给我的,我也要回馈给大家。
01 仔细打磨开头和结尾,帮你留住读者的眼和心
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会有执念,如果第一印象好 ,倾向于这个事物好的一面。近因效应则是时间越近的事,印象越深刻,如果最后一次见面的最后一刻钟对这件事印象很好,也倾向于这个事物好的一面。反之亦然。
自媒体文章则体现的更加鲜明,好的开头,比如有冲突 、有读者关心的问题、有引发好奇的内容、有刚需的信息,都能有效吸引目标群体,是最好的广告。
而结尾更重要 ,一个能煽动情感的结尾,能引起读者共鸣,就能启动点赞、评论和转发的念头,你说重不重要。
02 结构清晰、内容丰富,让人产生阅读的欲望
千万别小看结构的重要性,为什么童话故事都是一节一节的,为什么诗歌都是一句一句的,为什么古诗都是自己的框架。
结构的作用就是让人一目了然,让读者明了你的文章在写啥。
结构清晰的文章,让人看懂,而内容丰富的文章,则令人收获。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给人得到感。
结构就是帮助读者缕清思路,内容丰富是帮助读者增长知识。谁不喜欢这样的文章啊?
03 金句点缀,名言衬托,故事隐喻,文章更容易令人产生兴趣
一篇文章,从开头到结尾,一定要有总结和升华才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有时候,读者只想读一读金句、名言和有趣的故事,并不想读我们论证的过程,因为这样让读者有收获感和得到感。
所以,我们花一点时间,寻找一些名言警句,提炼金句,找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04 图片其实很重要,千万不要把它忘
我们小时候做应用题的时候,练就了“数形结合”的功夫。如今,大家在读文字的时候 ,往往大脑中是图片,或者视频。
大篇的文字,容易令人生厌,这就是为什么自媒体文都是三行一换段的原因,人的注意力毕竟很难持久集中,当读者注意力即将涣散的时候及时来一张精美简单的图片 ,转换一下思路,稍稍停顿,便会产生看下去的念头。
05 光说观点还不够,最好情感能调动
观点一开始就亮出来了,论证也很扎实了,金句频出,名言点缀,还有一些励志的小故事。但为什么还是感觉很空洞,文章读完,只是觉得很有道理,就是这样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太同意作者观点了。 虽然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七十二般变化,最后写了个寂寞。
究其原因,我们只是大脑参与了文章的阅读,并未曾调动情感的加入 ,没有情感参与,就没有共情这一说,看过了,即忘却了。读者不会转发,不会点赞,也不会评论,我们的文章则不温不火。
06 现身说法最有效,权威人士受欢迎
在简书里,说变现的事情。必然是所有人的痛点,持“写作能够变现”的观点肯定比持“不能变现”的观点更值得人期待。但是,这个内容由我来讲,和由无戒老师来讲,必然是云泥之别的。
大家是冲着干货来的,朋友们一看这个谈变现的家伙粉丝和钻还没有读者的多,就敢在这妄谈变现,想必会直接划走。
所以,专业领域的深耕还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写的文章都是心理学的文章,而你正好是心理咨询师,比你写育儿类文章更有价值一些。
如果你在该领域里获得过什么奖励,那一定不要藏着掖着,大大方方拿出来, 毕竟大家时间有限,直接了当地了解你,更符合新媒体的调性,网友打开网页,也只是希望在碎片时间里,得到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而不需要再去查验你的底细。
变现的事,常说常新。过一年再来谈这个问题,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而这,是我坚持日更188天和参加两期徒步独行写作团后的一些思考。写出来当作一个里程碑,提醒自己,也愿意与朋友们共同探讨。
写在最后:
我前天也写了一篇关于变现的文章,我认为自己那一篇也有很大的问题。分析如下:
那依然是一篇自嗨文,只能算是自我成长的文章,是盘点自己写作路上的感悟。
文章里面没有读者想要的信息,因为这既不能产生利益,也不能让人觉得有趣。这样的文章在简书里能引起一大波人的共情,但是换到其他平台,受众范围并不大。
如果我写的内容是,“我是如何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的”,这一定是个自带热度热度的话题。可是,我还做不到,这就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