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欣老师的分享,短短的半个小时。
我却醍醐灌顶。
对于志欣老师,我是存在着一定的好奇心的。这么年轻,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不菲的成就,让我非常佩服。能够成为督导心理教练,足以证明他的学习力和他的执行力是极强的。我非常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志欣老师同样也是高能量的一个人,当下,我却没有像当时对光头叔叔的所有预判,不知道是因为我个人成长了?还是因为她是督导教练的“身份”没有给我带来客户“身份”的压力?这点还是需要继续去觉察。)
志欣老师分享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做到教练合一”。“教练合一”这四个字我听了十几年,也参加过非常多的相关的培训,我一直觉得我是明白“教练合一”这个道理的,直至这次在曙光计划里听了志欣老师的分享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对“教练合一”这四个字的认识仍然是停留在浅表层。
课程一开始,志欣老师就贴心的告诉大家,如果大家觉得困了,也可以休息,第二天看回放。虽然说隔着屏幕,简单的两句话却传递出来了温暖和亲和。当时的时间已经是接近晚上十点,的确对有的人来说是晚了点。短短半个小时的课程开场,志欣老师就展示了她的专业素养。“以客户为中心”“知行合一”“致良知”自然流露出来,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其实线上学习的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督导教练的过程,学员同样需要建立亲和,同样需要建立学习的目标。如果把每一次的线上授课和学习都看成是一个督导教练的过程,按照心理教练的技术流程走下来。其实也是完全可以的。自己觉得这个觉察简直是太棒了!)
志欣老师的开场,很难说清楚到底符合阳明心学的哪一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没有致良知就不会有如此贴心的开场;没有“心即理”的理论支持,就不会有如此学员共情;没有知行合一,技术层面就不可能做的如此流畅~
(这里可不可以理解为,其实杨明先生的每一个理论基础,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从不同视角诠释,但是最终还是要万变不离其宗?)
而在这个开场当中,其实也说明的志欣老师的功夫不离本体。,做功夫就是本体。她就是在身体力行的去做。表面看他讲的其实是理论知识,但事实上他已经融会贯通在他自己的行为当中了,也就是说在这点上她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如果把志欣老师本次短短半个小时的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的开场,其实就是志欣老师个人素养的展示,而后面的就是理论支持。
如果说前面是“行”,那后面部分就是“知”。
第一部分,教练合一的哲学起点。这部分的内容把阳明心学当中的精髓提炼出来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是经过阳明先生不断的去摸索,锤炼,最后总结出来的精华中的精华。比如说本体,功夫,功夫不离本体,做着功夫便是本体。也是心理教练的一个学术上的高度。让我们明白。教练技术不是无根之花,也不是无源之水。但是这部分恰恰就是值得我们用更多的时间甚至一生去研究,都不一定能够研究的通透的。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教练技术的逻辑架构。
志欣老师首先讲到的逻辑架构是教练自己的本体工夫合一,也就是作为一个心理教练,其实不能单纯满口阳明心学的大道理,要做到本体和功夫合一。要自己做致良知的代表自己要像圣贤一样躬身入局,亲力亲为的去成长自己,让自己能够做到本体功夫合一,知行合一,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行动去修炼自己,让自己能够在“事儿上”磨练,无论在自己的生活上,在职场上。
用史老师的话说,叫“学出来”还要“做出来”,更要“活出来”,每一个人都不是圣贤,但是每个人都要像圣贤一样去在生活中,去磨练自己,修行自己。
(反思:好像身边讲大道理的人蛮多的。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人真不在少数。自己好像也经常犯此错误。满口道理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只要让自己的道理融入踏踏实实行动的力量,把嘴里的道理,知识,变成带着磨练过的味道的道理,才是有效的,有用的。知识没有力量,知道也没有力量,只有实干才有力量,实干之后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才有力量。)
心理教练的逻辑架构当中第二条教练和客户的合作共创。其实这个定位是非常新颖的,在很多领域,很难把客户当成合作对象,这是需要一定的境界和认知高度的,更少有人会用“共创”这两个字。当心理教练逻辑架构提出教练和客户合作共创,就已经决定了客户是重要的。客户是被看见的,被尊重的。这个定位是对传统的思维方式的一个挑战。能够把客户看成是最重要的人的时候,他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而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
教练合一的第三个逻辑架构中,客户自身的知行合一。在教练的过程中,教练要引导客户做到知行合一。在史老师和光头叔叔的案例中,就体现了这一步。当光头叔叔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知”的部分,史老师恰当的制止,我听到史老师说“你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我没有体会到你“知行合一”。只有我体会到了你进入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落地儿了。
无疑光头叔叔“知”的部分是比较突出的,但是在“行”的部分有一些迷茫,而史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让它的“知”和“行”平衡。
如果一个人有想法,想法如果太大了的话,会反而失去力量。只有一个人知行合一的时候,他才能够有有愿景,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执行力,并且有锲而不舍,永不放弃,持之以恒的精神,才真正可以做大事儿的。但是史老师并没有把答案给到光头叔叔,反而会引导他“知行合一”。
此处顿悟:刚刚开始接触到心理教练的时候,我的心里实际是有质疑的。我在想,史老师和客户短短的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交流,对客户会有什么影响呢?能解决他内心多大的问题呢?这一次的教练能让他持续多久呢?能够让客户有多少改变呢?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客户呢?
最初接触心理教练,我们就是“客户”。从客户这个身份开始学习,我们也从客户变成了心理教练。其实我们的这一段心路历程,我们的客户同样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当我悟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再也不用去担心我的客户。他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我们能够做到逐渐开悟,可以逐渐做到知行合一。“由心及理”,因为他们跟我们是一样的。我们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这部分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一个客户来找到心理教练,本意其实都是解决问题来了。但是教练不应该看到问题,教练应该看到的是“事”背后的“人”,是本体对本体,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和影响。
就是当我们真正的能够让客户知行合一,慢慢的客户就会产生内在的能量和力量。当他持续的去践行知行合一的时候。其实客户跟教练就已经合二为一了,彼此教练,彼此成就。质疑变成了力量,此处可以有掌声!)
心理教练的逻辑架构第四条就是教练和客户合二为一。知心老师讲到了教练和客户之间“互为教练”。而教和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客户做到回去之后知行合一,最终让客户自己变成一面镜子,照见自己。
我想到了在上一次的线上督导的过程中。我作为客户,参与了二期督导的证书考核。教练过程结束之后,史老师说,“好”的客户才能成就一个”好”的教练,因为是证书考核,我担心影响了我对面的教练拿到证书,这个担忧其实只有一丢丢,但是却让史老师火眼金睛挖掘出来了。
史老师当时一针见血的提出,很多高能量的客户,真正的目的和需求需要去深度挖掘。那次的督导过程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史老师提出好的客户才能成就一个好的教练,你认为你担心怕他拿不到证书就是对他有所帮助,其实客户做真实的自己,对才是教练最好的帮助,才能够和教练合二为一去共创。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看的很多的武打的电视剧,高手都是怎么练成的?高手博弈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出彼此的想象力,能力,创造力!再好的教练,也需要“好”的客户,将教练的能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好客户成就了好教练,好教练也成就了好客户。这就是合二为一,这就是共创。
教练合一的实践效用又回归到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在这里,“致”良知格外重要。
做到致良知简直是太不容易了。良知谁都有,“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才是最宝贵的。假设每个人都走在“致”良知的路上,小到每一个家庭每天跟孩子去讲道理的父母,再到学校里苦口婆心教育孩子的老师,职场当中每个岗位的领导,不同角色的人都在本体工夫上下工夫,会有多少家庭变得越来越和谐,有多少孩子变得越来越幸福?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想想都兴奋。的确,这是理想主义,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推动这么做呢?真的有一群人不遗余力的以身作则,躬身入局,对这个社会,会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史老师的心理教练团队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什么是致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就是有魅力的,就是有影响力的,就是有能量的。就像光头叔叔说的,当他不断的去打骂孩子,责怪孩子的时候,家庭变得越来越糟糕,而当他不断的去学习,去成长,去从自身开始改变,去用古圣先贤的经典,来带动孩子和太太,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太太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其实这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谁喜欢被打骂谁?喜欢被责怪?当自己变了,就会有能量,就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围绕在你的身边。就像光头叔叔刚开始影响的是自己的孩子和太太,后来影响了自己的家族成员,逐渐的影响和吸引了更多社会上的人,跟随他一起学习和成长改变,其实这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
(写到这里又开始拍大腿了,这几天这大腿已经拍的又红又肿,反思自己,各种身份角色,有没有经常讲大道理?有没有让身边的人不舒服?是不是经常自以为是?是不是让职场伙伴感觉到有压力了?好为人师的,讲道理的经历好像也很多呀,感觉被piapia打脸 )
志欣老师说,哪怕这个人是非常有能量的,就算是她是非常黑的,但是在影子里有一点点的白光都要去抓住它,影影见到黑白!哪怕这个人非常混沌,也良知具足。要相信每个人都有都有良知,都有能够解决问题和帮助自己的资源和优势。心理教练不是结果专家,心理教练是过程专家。
最后,志欣老师带着大家再次回顾五大问句模型和六大策略,现在听,和第一次听,感觉很不一样了。可能因为经历了尽管为数不多的教练过程,但也可以称得上在事儿上练。每一次在课程上的分享,讨论,打卡,在老师们的陪伴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作为学员的我们,不也就是在“事上练”吗?
本次总结暂时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