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抹清秋处暑好
从来,或者说,是第一次知道你的名字。
你竟是这样一个善解人意的精灵,当人们酷暑难耐,头顶烈焰,无奈暑伏仍旧猖獗时,温文尔雅,不知不觉的你到了,夏热立马被抽刀斩马谡似的,酷暑戛然而止了。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真可谓一物降一物啊!她不偏不倚,把节气安置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束缚炎热,夏天不得不告别七月如火。处暑到,安逸清凉到,细风如烟,轻杆滑落,尤其早晚入醉身酣。
虽然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但冷空气数次南下,温度明显下降。使得除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雨季亦将结束,河水不再肆虐,而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为秋种保墒,做好冬作物的播种准备。
处暑是可爱的,它在热冷两个世界里架起了分水岭,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它最温柔,它把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处暑像是接到了节气的令箭,气温进入了最显著的变化,酷逐日下降,暑气之霸道已不再逼人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
“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
“立秋处暑天气凉,热气回府不敢来”,
可不能小看处暑,它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它雨水少,空气湿度高。一时间人们刚刚挥汗如雨又突然静默雅守,脆弱的人出现了口鼻干燥,咽干唇焦。所谓秋冻冻,春捂捂就是由此而生。
处暑来的悄然,来不及准备,衣服最忌讳加的太多,同时也不能过单薄。此时节成了娇贵的主,不注意防燥防凉,饮食起居均剂周到,就要你不安生,心烦气躁,肠肚腹泻。处暑还真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主,它调皮时少有的捣蛋,有时把气温较立秋还低让杂交水稻的不能开花,有时又把季风放虐,使伏旱顽固延续。给你个“秋老虎”的下马威。
此时旷日桀骜的西北高原在处暑中秋意正浓,枫林晓晚,而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
处暑也有大气磅礴之作,它把华南雨量的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使华南中部的雨量成为了一年里的次高点,甚至比大暑或白露时更多。广大的农村因此为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抓好蓄水工作,挖渠清淤,引水保护是秋收冬藏前一个小小的会战。
在辽阔的高原,处暑至秋分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对农牧业生产能造成危害。
而江南水乡大部分地区将进入喜获收稻的大忙时节,稻田一片金黄,稻香满山裹烟。
在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灿烂充足,除了华南西部,雨日不多,正是中稻割晒,棉花吐絮季节。茫茫平原绿茵白鹿浪花朵朵。
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杜诗所说的“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秋雨连绵泪连襟,辛苦劳累的农民心急如焚,不得已而为之的抢收抢晒像一场打仗。
处暑悄然而至,不仅震慑暑伏,也给百姓带来喜庆,在东海,渔民们一定要举办开渔节,就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一场盛大的开渔仪式,为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而准备。
开渔节威严而神圣,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机器轰动、汽笛长鸣、百舸齐发,那是渔民向大海祈祷祈福的真人秀场景。开渔节里渔民们会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开船仪式、现在一定还会有文艺晚会、海岛旅游、海边产品等等特色活动。
而内地更是处暑时节出游迎秋,古时祭祖迎秋最多,那些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就是从七月初一起,就开办的“开鬼门”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隆重的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即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还要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细节,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有些民俗浓厚的山野后乡还会有这样一种祭祖活动。
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描述:“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因此,在处暑节气,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之中放河灯,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处暑吃鸭子你可能没有听说,但就在处暑这天,北京有吃鸭子的习俗,鸭子的做法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在中华古老食谱中有“老鸭味甘性情凉,处暑吃鸭滋补还消暑。”
“七八月看巧云”,相信不少人会纳闷儿?民间的“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的是暑气消散后,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人们三五成群,仰望天空彩云飘飘,指指点点,巧看云彩多变,感受秋意渐浓,折服人间季节变幻。
在有些地区,还有一些处暑食谱很有意思,如吃龙眼配稀饭,特别是在处暑的时候,是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老一辈人沿袭这种吃法一定有它的道理。就是一碗龙眼稀饭,给全家人一种安抚和定心。
除此之外,还有在处暑时吃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现代人做这个应该不成问题。即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
从唐代以来处暑期间,家家户户煎凉茶习俗很盛行。处暑一到,要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颇有好处。
现在在市区热闹的街头或夜市,有专门卖酸梅汤的推车小贩,皆有可能因此习俗而来,“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生动形象。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还有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等等。另外,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也是不错的饮品。还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土地让我们敬畏,拜祭土地爷成为农家必须举办的一个活动。在民风纯朴讲究的地方还要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七月十五,很多人家民间还将供品撒进田地,有的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或者将麻、谷悬挂门首,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个处暑,道不尽的故事,聊不完的民俗,古人先祖在劳动和生活中给我们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道节气的来由,请问,你有这部书吗,如果有和没有,没关系,挽起处暑吧:
处暑山红秋色美,
西楼静夜听晚蝉,
但等淡粉脸上抹,
稻谷满囤娶嫁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