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9日开启了本年度和王霞老师的第一次链接,感谢王老师在新年前夕,晚上8点和我深聊了将近一个半小时,聊天信息量太大,一直想要好好复盘,却因为春节耽误至今。
01.“不要着急,三年后你就有了”
这次链接主要围绕我一直追问却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近阶段我发现尽管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冰山以下努力,并获得一定的提升,但进入一个新的瓶颈期,我还需要进一步下沉,触及自己更深层的层面。比如,我只是隐隐约约的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成为一个学者,但学者只是一个社会符号,提及这个我感觉并未真正点燃我的热爱,所以我似乎还停留在表面,我想要获得答案是更深层的答案,比如像娜里跑的人生关键词中“真理”这个层面。比如我很多的爱好更多是基于个人兴趣,处于陶冶情操,就像我喜欢写作,我更多是出于个人的爱好,但为什么要一直写下去,怎么更好地把写作与我的生活建立更深层的链接,我以前从未想过。我逐渐发现,自己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没有在更大范畴上认识自己。而不能在更大的范畴、坐标系中认识我自己,就导致我难以明晰地回答:我是谁,我将成为谁这些问题。进入2023年,我面临很多身份转变,这一问题幽居在我心中,无声地拷问着我。
面对我这个让我有些焦虑的问题。王老师告诉我,不着急,三年以后你就有了。可以先有一个答案,做的过程你就知道了。
在具体的方法论层面,王老师建议我先写出7个偶像,拆出来作为自己的指导方向;做一次自由书写,问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
别总被太多东西所绑架,一切都是自己的内心生出来的。不要以外界的标准评价自己。
02.“先做,行重于知”
在具体去给出自己一个未来的身份定位时,我有些不知如何下手,很多想法纠缠在一起
从我个人来说,从我自己的身份标签来看,我是教育学博士,从我的爱好来看,我喜欢写作。从未来的职业来看,我是教师。如何把这些点形成比较好的融合呢?这次谈话中最受启发的点有两点。
一是王老师提醒我以写作为入手,进一步缩小范围,围绕教育类进行写作,对教育的教育,对青年人的教育再到个人成长。我觉得这个是个很不错的思路,接下来我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理顺打通这些关联,并使这些关联能够点燃我的热情。
二是横向来看,个人成长背后的主线是:时间管理——目标管理——能量管理——心力。纵向来看,从学生到老师,老师到学生。可以考虑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找到入手点,可能需要多方面发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先做了再说,行重于知。王老师在此也提到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我一直想细细研究,因为种种原因未做。现在我知道,是时候了。
03.“知道本质——做——反馈——领悟”
关于演讲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精进,在与王老师沟通后,“知道本质——做——反馈——领悟”这个心法,我觉得既简单又实用。
而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我觉得王老师的一个提醒对我而言特别实用:稍微注意下负能量。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比如我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不说,我总觉得是自己爱抱怨,其实现在想想,让我控制不住不说的很多场域都是相对比较低能量的场域。这样的场域影响下,我总是很容易被调动起吐槽的欲望,陷入交浅言深的人际误区。
04“突破口要小一点,才能更容易生根”
在参加小组会时听到王老师谈的自己读书时的思路时,我大为震惊。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她可以一年读这么多书,还能够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而我却慌乱,不成体系。和王老师聊完我觉得关于读书,有几点启发:
一是读完一定要用。这个说实话我做的不好,我总是执着于读,急切地想要多更多的书,塞进更多的新知,但行动上很迟缓,所以很多书,读时大为震撼,但很快就被遗忘。其实一本书,哪怕只有一点能够被真正用到生活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也算是真正的落地生根。而我想这也是王老师之所以实现重生,能够如此从容地应对生活的重要的原因吧。
二是读书要有系统化的思维。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自己的书库、书单的意识。读书杂乱无章,所以尽管读了很多书,但都是纠缠在一起,始终没能形成自己的书单。而和王老师的聊天让我看到了王老师读书背后的系统化思维。通过对所读书的有效分类和时间排序,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库。比如从种类上,可以包含人生方向类、成长规划类的书,问题类的书、大道类的书等;从阅读方式来进一步网格化分为精读和泛读;从阅读时间和频次上,可以对经典好书在一年内实现多轮阅读。而我更多是从单一维度,比如种类上来看。
三是“突破口要小一点,才能更容易生根”。整个的读书的选择突破口要小一点,然后去用。在一次又一次做的过程中进行修正。小切口去积累,才更容易生根发芽,这个点特别棒,已经成为我接下来精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