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很无聊,书还是可以解解乏,读到心灵触动时还会有点小激动~~~
一年级教学内容编排的特点:在“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据了教材中极大篇幅的内容,问题解决在一这一领域中渗透最多也是理所当然,人教版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四能”的培养,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认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更有利。举个例子吧
例题:左边有( )只兔子,右边有()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我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设置问题串,
1.灰兔有几只,白兔有几只?
2.在吃草的兔子,没有吃草的兔子
3.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
4.灰兔比白兔多几只?
5.白兔比灰兔多几只?
6.孩子们自己提问题
设计问题串,更好体现阅读和理解问题,捕捉和补充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促进他们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增强应用意识。呵呵,刚好合乎沪教版教材的学科目标,还有点成就感,理论高度不高,学科高度还是够的着的。
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这一阶段的重点不是大量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为问题解决储备各种知识,技能,方法,情感,这句话很值得去深思。
不是大量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为解决问题去储备各种知识。
知道自己要出来学习,为了赶上进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没有总结复习,还是决定周四就上新课,把《认识图形》来讲完,周三晚上的家庭任务就是从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的6个面去临摹出长方体的6个面,正方体的6个面,从感官上从体—面的转变,又从临摹下得六个面去观察,对比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也充分理解了什么是—对面,再接着孩子们小组交流,测量(虽然量的不精准),量自己昨天临摹的,量数学绘本上的,比较又得出对边长度相等,这真的是了不起的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的孩子就发现了自己昨天临摹的不认真(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做事就会更认真了)。为什么要临摹?低段的“图形与几何”领域很少,一年级学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后就直接到了五年级才又重新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五年级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总是错的。胡浩轩同学就发现一个重要的特点,长方形只有一个面,而长方体却有6个面,徐晟睿同学更是表达得很有趣,“我觉得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长方体更重”,为什么呢?因为长方体有6个面,而长方形只有一个面,长方体可以拿起来而长方形拿不起来,哈哈,孩子们的思维我们无法预料。
利用前一天数学绘本上砌墙的问题,有的孩子观察能力还是可以,但还有些困难的孩子,就得我们指引啦,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教室的地面,墙面,教学楼外墙面,再指出关键点在哪里?还是很快能接受,知道了砌墙的规则和美观,利用绘本学习的契机,加大感知力,追问,再观察,砌墙都是什么形状的地砖?这点设计的目的还是想渗透一个知识点—密铺(五年级的知识点)这就是知识储备吧!所以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观察家里的地砖,地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是选择长方形啊正方形啊三角形啊这种形状的?家长们可能认为只是拍个照,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错了,这就是生活积累,生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链接到高段的好几个知识生长点
1.从形状上看:为什么通常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去铺呢?而不用五边形,六边形,梯形去铺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密铺的问题
2.是怎么铺的?这又涉及到面积的问题。
从往年的学生来看,六年级在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是拿边长去铺地,去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125块,如果改用边长为1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反比例)很多孩子总是拿边长去铺地,列式为6*125=10*X
这可能就是在认识平面图形时的概念不清楚吧。
理解现实问题情境,才能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接着为孩子们储备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