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字形、语音的传承与演变有关的字词典,有以下几种:
一、《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书,训诂学的重要典籍。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一门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尔”的意思是“近”,“雅”的意思是“正”,特指雅言、通语。“尔雅”的意思是使语言近于通语。“通语”是指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区别于“方言”。
《尔雅》大概成书于汉武帝时代以前,是秦汉简经师训诂的汇编。最初是为学习经书服务的。现存19篇,13000多字。是唯一被列为儒家经典的小学著作。古代称“小学”为文字学。
二、《方言》
战国时秦汉语言变化大,地区分化严重。秦汉一统后,需要一种方言、古语与当时通用语对照的工具书。《方言》就是这样的书,作者是汉朝的杨雄。
《方言》成书于西汉末年,全名《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轩使者,是先秦时代受命坐着轩(一种轻便的车子)到各地采集民歌、童谣、方言异语的人。绝代语,指古今差别较大的词语。别国方言,指各地有差异的词语。全书共收9000余字(今本11900余字),分类、编次仿照《尔雅》。
《方言》是后人研究古音古义、汉语方言与通语异同变化的重要材料。
三、《释名》
东汉刘熙的《释名》是训诂专著,体例仿《尔雅》,内容更广泛,明朝后又称《逸雅》,收词1502条,分27篇。
这是第一部以音训为主的训诂专著。同音或音近字互相训释,探讨事物命名缘由。
四、《说文解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是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说解字义、辨识读音的字典。现存宋初徐铉校订本,共30卷,收字9353个,分为540部,总篇幅达13万多字。也简称《说文》。
《说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跟《方言》一样,是为了解决战国以来字形变化巨大、各地分化严重等问题而作的。对后世语言文字研究、字典编篡有深刻影响。它首创的偏旁编字法,一直沿用至今。研究《说文》的著作有200多种,最著名的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合称“说文四大家”。
晋代吕枕的《字林》是对《说文》的续补。
五、《玉篇》
魏晋南北朝也是文字变化、分化严重的时代。所以从当时直至唐代,出现了很多正字方面的著作,如颜之推的《训俗文字略》、颜师古的《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另有南朝梁陈间人顾野王的《玉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今本《玉篇》,又称《重修达广益会玉篇》,是梁代肖恺、唐代孙强、宋代陈彭年修订补充的。其体例跟《说文》近似,分542部,收22500余字,字头用的是楷书。
《玉篇》成书较早,引用了多种亡佚的书,对文字发展史研究和典籍研究有重要价值。
六、《康熙字典》
在《康熙字典》之前,比较重要的通用字典是明代的《字汇》、《正字通》。
《说文解字》字头为篆体,不方便日用;《玉篇》没有次序,难于检索。《字汇》《正字通》体例较好,但不完备。于是康熙在1710年下诏,命张玉书、陈廷敬等30余人编一部字典。这部字典耗时6年完成,就是《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现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