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三岁多快四岁了,昨天晚上孩子姥姥带他去超市买水杯,离开商场的时候,儿子哭着吵着要买玩具。接通姥姥的视频,看着儿子哭闹的样子,又想起他总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我的断然否决让儿子的哭闹愈演愈烈,最后也只好在哭闹声中将他无情地拽回了家。
当然这样的场面我们也是见识过的,只是看着儿子睡觉前还在抽泣的视频,又想起他平日里讲漂亮话哄大人们开心时候的乖巧样子,刚狠下的心,又被自己给劝降了。这大概是我们当父母的最真实的写照,就更不用说天天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姥姥了。
睡觉前,老婆问我“咱们是不是把儿子养废了?”这让我想了一个爱吃零食不吃饭、为达目的哭闹不休发脾气、遇到稍不顺心的就说伤人的话(诸如“我不喜欢某人或某事”“我不要谁谁谁”“把某某东西或某个人扔到垃圾桶”这之类的话)的儿子,我回答说“好像是有点养废了”。“你想想你三四岁的时候,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其他像他这么大孩子估计也这样吧”老婆回答并反问道,“三四岁的孩子不就是天性爱吃零食的年龄吗”“这个年龄段不就是爱玩玩具吗”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我没作任何回复。“我对孩子的要求并不高,我不求孩子要多优秀,只要他身体健康,以后人品好、三观正就行了”这就是老婆自己对“是不是把孩子养废了”最实实在在的回答。
对于我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算是比较传统的,教育过程充分融合了文教和武教的精髓。记忆里,父亲总是用他年轻时候从学经历来“感化”我们姐弟三人,当然我毫无疑问是那个最不容易“感化”的。在父亲他们那个年代,能够上学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儿,能有一个高中文凭应该已经算是高级知识青年了吧。父亲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选择了到部队“吃国家饭”,父亲参军后在连队里面被派去学医,从父亲的口述和其他战友对父亲的评价中,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比较严厉且认真的人,也一个学习能力特别强的人。
父亲的这段学习经历我不知道在我身上有没有发挥作用,我只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期末考试,数学和语文都只考了60多分,勉强算是及格。上小学的时候我不喜欢写家庭作业,那个时候父母亲为了养活三个孩子,每天忙的脚跟不沾地,根本没有时间过问我们的学习情况,所以我们的学习全靠个人,当然没交家庭作业的借口都也得靠自己。我相信我家二姐对我的这段故事也是记忆犹新,要不然我外甥和外甥女绝不可能精准描述“放在冰箱上”的故事和“猪鸡”的故事。因为我的种种故事,同村的小黄同学作为班主任老师的“信使”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常客,父亲也不得不经常到班主任老师办公室“喝茶”,在一次次喝茶结束后我也遍尝了“迷魂掌”“无情棍”“含恨腿”这些江湖失传的武艺。
我大概是在高中时期对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慢慢开始认可的,可能也是随着自己心智逐渐成熟的结果吧。而如今我自己的孩子也到了接受教育的时候了,对于如何教育好孩子自己心理真是没有底,我在想,沿用父亲的教育方式不是不行,但是可能会有时代的隔阂;如果加入身边同事“卷”的行列,又与个人对教育的理念相悖。
正好今天看到一位“差生”父亲在家长会上的发言“成绩差不代表人品差,分数低不代表能力低,成绩好就报效国家,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爸爸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在想,父亲有这样的胸怀和格局,这一位“差生”又能差到哪里去呢?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站在长辈的角度一味地向孩子提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的当好榜样、做好示范。我们都能做到分享孩子优秀和成功的喜悦,那为什么不能做到容许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呢?更何况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平凡而又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