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原本觉得对父母的关心应该是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的,而不应该拘于这些节日的形式化,但等到今日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很多关于父亲的事要写,当然,这些事不仅是我父亲的事,可能还有大家父亲的影子。
罢了,既然如此那便随心而动吧。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看到,甚至用来形容父亲的词都是伟岸如高山、博大的胸怀,无言的父爱,但是今天我要写一写父亲的“脆弱”,也许是从伟岸到弱小,从无所不能到“一无是处”。
在众多描写父亲的文章中,让我对父亲高大的影响有改观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在这篇文章中父亲不是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而是过于琐碎的关心自己,不是高大伟岸的身躯,而是肥胖笨拙的。
当时正值二十岁的“我”正是蓬勃生长的年纪,对于父亲过于琐碎的关心,我在内心暗笑他的迂。
直到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道,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父亲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一个对着万事不可一世的我突然很快的流下了泪。
这是一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儿子在面对和自己儿子离别时笨拙的关心。
即使如此,当我看到满院狼藉而簌簌的流下眼泪时,刚刚失去母亲的父亲还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时这一整段都是背诵课文,我在作者细腻又精准的描写中复原着文中父亲肥胖又笨拙的动作。
多年后的今天在再次复原文中父亲那笨拙的动作时依然泪流满面。
这是第一篇打破我对父亲这个角色原有高大伟岸映象的文章。直到后来,不断成长的我发现除了文中描写的父亲,自己父亲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
我才明白,原来这个因为爱而被神话后的人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而且这种普通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大和父亲年龄的增大变得越来越普通,甚至让我们对父亲曾经的仰视,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俯视。
突然想起了父亲在我眼中变得不那么无所不能的时候。
记得那是小学刚毕业的夏天,睡至半夜的我突然被耳朵中钻心的疼痛和隆隆响声折磨醒,巨大的恐惧和疼痛让我大哭不止。
被吵醒的爷爷奶奶打电话叫来了父亲,夏日农忙的疲惫和被突然惊醒的担心同时出现在父亲的脸上。
为了能引出我耳朵中的虫子,他用了各种土方法,被疼痛和恐惧缠绕的我对着父亲一次次无效的努力大发脾气,心想:分明是要去医院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用这个方法拖延时间。
最后努力多次均以失败告终的父亲终于带我去了离家两公里之外的诊所。
到现在我都清晰的记得那个夜晚。
没有车,父亲骑着给我买来准备上初中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打着手电筒,在沟沟坎坎甚至由于灌溉田地而早已被水浇灌过的乡村泥泞小路上费力的踏着自行车,我努力的坐在后座,看着他高大的身躯被禁锢在那辆女式自行车上,显得笨拙又无力,但却还时不时安慰一两句依旧在恐惧中的我。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父亲狼狈,即使从小到大,我都笼罩在父亲酒后的狼狈和别人对父亲喝酒行为调侃所带来的难堪中,但那一次,确是我第一见到完全清醒的父亲最真实的无助和狼狈。
也是那时,我突然明白原来父亲其实不是无所不能,相反他也有很多的无能为力,只是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很多时候,当我们对父亲从无所不能到发现在很多事面前他们也无能为力的认识是突然的。
从突然发现这一刻,才会恍然意识到,原来随着我们的成长,父亲已经开始变老了。
他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严肃的人,而开始变得絮絮叨叨,变得小题大作,甚至变得“无事生非”。
这种行为带给我们的,除了对父亲一直以来的敬畏和对突然的转变难以接受外,就是因为这种巨大落差而带来排斥和轻视。
最近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描写了“我”童年的孤单和祖父生病后因为“一无是处”而被父亲嫌弃甚至虐待的事情。
这本书中的祖父是众多老人变得“一无是处”后的缩影。
这本书中的儿子,是众多在看到自己父亲从无所不能的高大突然变为一无是处后露出的薄情。
书中的祖父在一个平常的一天,正常出门上山后摔了腰,父亲背回祖父后首先担心的不是祖父的身体,而是家里少了一个干活的人却多了一张要吃饭的嘴。
从此之后,祖父在这个家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都没有资格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个健壮的老人如同化妆一样的迅速变得面黄肌瘦了。
在祖父变成一无是处的人待在家里的那段日子,父亲的脾气像冬天的狂风一样在狭窄家中会突然时时爆发。
一无是处的祖父变得唯唯诺诺,在家中的日子总是设法让自己消失,他长久地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无声无息的消磨着自己所剩无几的时光。而当吃饭时,祖父又像闪电一样迅速出现在饭桌上。
为了能吃到饭,祖父竭力的讨好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他的自卑使他作为长者难以让我们尊敬。
每次吃饭时,即使父亲在饭桌上破口大骂,祖父也一句话不说,只用飞快惊人的速度夹着桌上的菜,对父亲的大骂充耳不闻。
直到后来,父亲为了让祖父少吃饭,给祖父给了一把小椅子,这样祖父吃饭时只能看到桌子上的碗,却看不到桌上的菜。
作者形容,祖父晚年的形象就像一把被遗弃的破旧椅子,以无声的状态期待着火的光临。
这是一位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在岁月的无声洗礼和意外突然而至时变成一无是处的人之后的晚年凄景。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形容老人时叫风烛残年。
因为他们在被岁月无情打趴下时,连同曾经的骄傲和自尊一并被摔在了地上。
只不过后来,人从地上爬起来了,骄傲和自尊却永远摔碎在了地上,甚至被他人及本该最亲近的子女踩的面目全非。
他们一边在岁月的车轮中努力找寻着自己的骄傲,一边在外界的遗弃和轻视中找寻着自己之所以存在的价值。
当这一切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他们就像抽了气的球,自己先憋了下去。
书中的祖父在过了这样几年凄惨的生活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去寻找了他的光。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于书中父亲对祖父的态度,对于老年人余光不再的凄惨晚景。
我在想,我们都在歌颂父亲的伟大和无所不能,我们说父亲的肩膀是我们距离天空最近的一次。
可是,当父亲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肩膀再也不能扛起我们体格庞大的身躯,再也不能替我们遮风挡雨。
当岁月收回他们的荣光,让他们从无所不能变得“一无是处”甚至变成我们的“累赘”时,我们能不能想到曾经,当我们一无是处的时候,那个伟岸高大的肩膀用他们不擅长的细腻托起了我们的整片天空。我们是不是也会用我们平常不擅长的细腻和耐心,因为他们变得擅长和耐心。这也许才是我们对父亲曾经的高大、伟岸和无言的爱回馈的最好方法。希望当他老了,眼眉低垂,灯火昏黄不定时,我们依然爱他,爱他苍老脸上的皱纹,爱他的笨拙和他对自身变化的无所适从,用曾经他对我们如山的父爱来回馈这位慢慢变成曾经的我们的他。让他们在自己曾经的荣光中,享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我们,也成为能撑起他们整片天空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