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宪问第十四
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叔孙氏的车夫鉏(chu2)商狩猎,获一麒麟。见麒麟死,孔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是孔子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莫我知”,就是没有人知道我,孔子感叹一生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知己。子贡好问,也很懂得问,“何为其莫知子也?”“何为”就是何谓,为什么您说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一个诸侯国能用他,施展自己的抱负,推行周公之治,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了,带动其他国家来效法,让天下恢复礼治,恢复太平。可是没有哪个国家能用他,道不行,抱负得不到施展。不仅如此,孔子一生非常坎坷,儿子先于他而死,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早亡,法脉几乎中断;阳虎常常刁难;司马桓魋追杀,差点被害死;陈蔡绝粮,差点被饿死。遭遇种种的恶缘。他教育子贡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晚年丧子,得意弟子早亡,皆是怨天之事,一般人会说,老天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但是孔子知道天命,所以不怨天。尤,也是怨的意思。陈蔡绝粮,司马桓魋追杀,足以让人心生怨恨,但孔子只是反躬内省,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皇疏》注:“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学人事,是讲人世间,凡人能接受、理解的这些事情;上达天命,天命是讲宇宙的本源,一般人不太好接受、理解。先学人事,从基础学起,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做起。通达明了了人事,再提升就是开悟了,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的本体,就是上达了。孔子本身示现的是下学而上达,注重基础,离开下学不可能上达。就像建楼房,先打基础,然后一层一层的往上建,直至达到顶楼。孔子讲做人的基本伦理道德,讲得很多,讲心性的道理比较少,原因是真正能够上大天命的弟子只有颜回。所以子贡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的倒的,多数人能够听懂,看明白。性与天道讲宇宙本体的大道理,连子贡都听不懂,何况其余?所以儒家讲伦理道德就讲的特别多,这都是下学。但是孔子还是希望把下学的基础打好了,要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孔子是明心见性的人,世间凡夫怎么能知之?所以他感叹,只有天和明心见性的圣人才知我啊!何晏《集解》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己。”天地就是自然,宇宙万物,合其德:是圣人与宇宙万物合二为一了,天和我是一体,所以说只有天知道我。整个宇宙就是我自己的法身,圣人和凡人同一法身,不是说圣人才有这个法身,凡人没有。法身相同,本性不二,只是圣人知道自己的法身,凡人不知道而已。
蕅益大师批住说,“心外无天,故不怨天;心外无人,故不尤人。向上事,须从向下会取,故下学而上达。惟其下学上达,所以不怨不尤。今人离下学,而高谈上达,譬如无翅,妄拟腾空。”真是点睛之笔,把孔子这段话的深刻内涵揭露出来了。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境界,知道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外无法,心外无天,所以不怨天,只怨过去造作的因不善,才会有今天不善的果。遇到恶人欺骗、伤害,第一念先想,那是我过去生中伤害过他,现在我欢喜的还债,所以不尤人。要想上达,明心见性,得向下会取,底下有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把根基打好了,自然能上达。但是离开下学的基础,高谈上达,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妄想腾飞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