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斑駁的記憶,就像苔跡,滋長在被歲月剝蝕的殘桓斷壁上,經歷著古月今塵的沖刷,記錄著時光漫步的足印,漸漸地刻在了幽喑的罅隙之間,長成了千奇百態的苔花。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這苔跡便荼蘼成水墨般的山水。那是中國的山水,那是中華的風韻,那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蒼苔之美。
只有對中華文化血脈傳承有著深切的愛,才能從這自然造化中,感受到中國人對於家國的深沉眷戀…… 唐詩,就是記憶中最美麗的苔跡。
著名攝影大師郎靜山曾說:“我主張在技巧上,應吸收西方科學文明,使照相不再是件難事;但要談到藝術視界,無論取景或色調,我都認為應多研究國畫中所蘊涵的旨趣。”
我愛這蒼苔之上的時光痕跡。那一片片濕潤氤氳的生命之花,時常讓我在春華秋實的亦步亦趨中,徜徉於時光點苔的中國國畫意境之間,重獲著美的心智啟迪,感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經久藝術魅力……
一根箸的狂想 —— 春望……
當藝術被浮躁和蕪雜玷染,我們便離真正的深情越來越遠,也對世間的色彩變得冷感。於是,我們想要找回一種陽春白雪的優雅,來點染我們過於庸白的知解,豐滿我們對美的感悟能力和對世界萬物的深刻領會,及至我們對人生更多美好的企望。這種悠然深切的情懷,真的不應只有古人才有,這種篤定沉實的功力,更值得今人效仿和運用。
在重新認識民族文化復興和核心價值的當下,研讀古文,品味古詩,從中提升文筆和品位,確實是一種功在當代的“文化傳承”。因為,這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利在千秋。欲作美文,先讀唐詩,亦為寫作之“正道”,與強化對中華文化瑰寶中之書法的習練乃殊途同歸,值得今人冷靜思悟。
【视觉 · 书法】
蒼苔之上
—— 杜甫《春望》的“濕”意
這是我的【视觉 · 书法】| 系列的一篇。該系列主要以傳統文化作為行文的基準點,內容大致為唐宋詩詞意境分解。作為一種寫作訓練,我希望【视觉 · 书法】| 能真正代表我的個人審美,并成為我原創寫作的一種內外表現。因此,這些文章會跟你所看到的同質類型文章不太一樣,它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和實踐。【视觉 · 书法】| 在形式謀篇上將不斷結合現代藝術中的攝影和書畫等進行寫作與視覺藝術的融合,因此也不是單純意義的傳統文化闡述類文章,而是一種雜寫與雜糅。但究其宗旨,亦不外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表達時代審美變遷。【红豆书法】一根箸的狂艸希望從文化中傳承有益之借鑒,在書法、攝影、繪畫……等等諸多方面,作當今核心價值之美學思考。
唐詩 —— 蒼苔之上的血色珠璣……
連綿的秋雨之後,南方的城市,會有一種初春的濕潤氣息,當我走過那片長滿了青苔的殘桓,發現墻上那大大的墨寫“拆”字,已被雨水沖淡了那股肅殺的冷凜……
這條僻靜的小路,此刻籠罩在一片濕漉漉的白霧中。路旁的荒草,在破敗的磚瓦叢中凌亂了風景,給人一種荒煙蔓草的流年印象。而那在廢敗的斷墻上蔓延的蒼苔,卻顯得格外的鮮活,仿佛只有在頹廢的環境壓迫下,它們的美才散發出驚心動魄的藝術張力。我撫摸著這帶著潮濕氣息的“新綠”,朦朧中,想起了杜甫的那首《春望》……
杜甫固有“詩聖”的美譽,他的很多經典的作品,從小學就開始在語文課本中點化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審美。那些我們曾經背誦過的菁句,也隨著時間湮化在心靈深處,啟發著對世間美好事物的悟讀和感受。在唐詩三百首中,他的律詩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抑或是人物描畫,唐代的律詩因受格律的“束縛”一直都是以自然寫實為主,如能在表現自然風致的同時夾帶內心情緒,往往難度就非同一般。而杜甫的詩,則屬"例外"。
杜甫的詩詞,總是與環境有一種自然的對接,那種觸景生情的豪邁和婉約,那份壓抑在內心澎湃的家國情懷,會讓你有一種穿越今古的身歷其境。就像你眼前那跌落在破碎故園幽僻角落裡那顆血色的谷桑,或本就是在千年之前盛開過的荼蘼,你在今朝的殘桓斷壁中發現的那些散落的珠璣,是前朝的風雨,留給今朝的唐詩……
杜甫 —— 縱橫唐史無虛名……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杜甫的詩,有一種雨後泥土的清香。它們帶著情景,帶著情緒,帶著濕度,也帶著一種對世間萬物深深的情懷,給你無限的想象和感動,就像對於故土家園,你總難捨棄一份吾土吾民的赤子之心……
尤其是他對春天的描寫,總是給人一種細雨拂面,清風滿襟的重生體驗。仿佛季節的變化,在他的詩意中,也顯得格外富於親切感。那一枝一葉,一草一木,皆隨細雨微風,點滴入情。對家國的深沉熱愛,讓杜甫的詩,散發出強烈的愛國情緒,這種高遠的意境,今詩往往亦難企及。
杜甫是以體物察情的細微而見長的詩人。他不只有細緻入微見微知著的卓見真知,更能夠通過細膩的白描和粗狂的寫意讓詩詞達到雄渾壯闊的境界,這是杜甫超出一般現實主義詩人的獨到之功。
尤其值得今人寫作仿效的是,杜甫擅於把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和生活中的某個側面的剖析穿插起來,運用這些細節去表現重大的主題,寄託對世間苦難的關切和對國家命運的思索。比如他的《春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蒼苔之上,蒼穹之下…… —— 杜甫《春望》的“濕”意
一直以來,對於杜甫的《春望》,世人不僅從思想高度上肯定了他憂國憂民的深厚赤子情懷,更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斷研究和拓伸其語言表達的獨特審美。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裏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注:譯文採自百度)
這首《春望》,給人一種強烈的蒙太奇藝術效果的視覺衝擊,“鏡頭”跳躍得十分肆縱,但對切手法卻又十分的沉穩,就像一張張影調冷硬的黑白照片,組接成一幅遠景與近景交相閃回的鏡頭組照,具有深刻的人文“質感”。蒼穹之下,舉目荒涼,這連綿的戰火,何時停息?百姓的苦難,誰能體惜?苔花雖小,卻也是生命,只是,當權者,又哪知民間的疾苦……
在濕漉漉的傷感氛圍中,詩人對家與國的深沉之愛和對國家飽受戰亂之苦的擔憂躍然紙上,那濕濕的迷離,濃濃的憂鬱,是雨,是淚,更是深深的赤子情懷……
山河故人風雨情…… —— 杜甫《春望》的音韻之美
杜甫的詩,名句甚多,涉獵的題材也紛繁廣闊,絕不僅只《春夜·喜雨》的溫潤,也絕不限於《春望》的憂絕,其中《旅夜書懷》的幽深縱遠,氣韻深沉,筆底開闊,也都給人更多情境交融的思考和頓悟。
唐宋律詩因字數所限定,格律所制約,真正能表現出思古情懷的作品,便顯得尤為耐人尋味。不僅《春望》,就如他的《春夜·喜雨》也是如此,能把五言律詩截斷出如此連貫又優美的對應銜接,實為經典唐詩不二之選。
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名句,把律詩的景觀之變化與事物之哲理有機結合,情境對應恣橫肆縱,發散角度絢麗多姿,對比強烈的句式看似跳離出聲律格規的束縛而顯"平民"化,但卻規謹合則,錯落有致。
尤其值得後人感受的,是杜甫的對仗功力,總是既工整優雅卻又看不出對仗的刻意,令人朗朗上口且記憶深刻,成為可隨手掂來的“美文”成品,每每在寫文章中巧以運用,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深化提升效果。
枯枝斷墨點蒼苔…… —— 草書中的“城春草木深”
《春望》體現了一種深沉的家國情懷。那種愛國愛家的美好情操,令整首詩的激情如燃燒的野火,在春天的潮濕迷蒙中,散發出濃烈的煙雲,浩浩邈邈,飄蕩天地。
全詩意脈貫通,抑揚頓挫,情景交融,感情強烈,內涵豐富,格律規謹。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渾灝,其“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在這首詩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其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遠近對應,大小互照,有一種蒙太奇式的視覺衝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
杜甫的詩,杜甫的情,杜甫的人生和浸潤在那些優美淒絕又傲然獨立中的經典詩句,是留給後世至為溫暖的人間關切。他的詩,是從詩聖到詩史的情感跨越,不僅描畫著世間風物的自然繁華,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革和民間的疾苦,抒發著對勞動人民深切的同情。而同時,更表達著他對國家以至世間萬物生息的思考和對人生起伏的感悟。
從《春望》中,你或許看到了社會發展變革中的個體渺小與無奈,但你更值得對家國之安危前程多一份擔當和期盼,是所謂:提筆應寫民心願,凝神當思國前程。
這,也是《春望》的寄望和所"望"見的 一一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