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他利用自创的"卡片盒"读书笔记法,一生积累上万个知识卡,从而在30年间完成58部各领域的经典著作。卢曼是如何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他发明的“卡片盒”读书笔记法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德国教育哲学讲师申克·阿伦斯在《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中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看书名这像是一本单纯的写作书,但事实上对我如何读书、如何做读书笔记以及有效的利用笔记等方面均有很大帮助。
关于卢曼“卡片盒”笔记法
卢曼卡片盒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献卡片盒,里面有文献和对文献内容的简要说明;另一类是主卡片盒,主要是他针对所阅读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卢曼笔记并不是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以相当抽象的方式给它们编上数字。他会在每添加一条笔记时,检查他卡片盒中是否有其它相关笔记,以便建立之间的链接。最后他会建一个索引,以便后期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
传统的读书笔记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哪个主题下,还不知道能干什么用,就是将来备用的素材库。而卢曼卡片盒笔记主要考虑是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事先就在努力思考它能用在哪。
记录卡片盒笔记是为了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越积累就越有价值。当笔记中的群聚效应产生时,只需顺势而为就能完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如何让笔记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呢,作者认为关键是要分清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方式写。会在一两天内扔入垃圾箱。对于脑海中的一个灵感,一个想法,一个观点这些闪念,作者的态度是要及时处理,否则毫无意义。闪念笔记只是一个引子,被进一步思考,以引申出更多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2、永久笔记:用理解的方式保存,永远不会被扔掉,备后期不定时被使用。用自己的语言理解,重新阐释对自己有触动的想法、观点,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它与自己思想的相关性。当再次看到时,随时能理解它。作者提醒“一两天内“对它们进行再阐述同样至关重要,以免再看到这些笔记时,忘记了当时”赋予它意义的来龙去脉“就太可惜了。这不只是备忘,而是实际思想或观点的书面文本。
3、项目笔记: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从阅读到写作
记读书笔记是把自己思想的地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作者认为写作不是先列出个计划,然后按这个写作计划去寻找材料而是在写作之前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这种准备来自于阅读,来自于读书笔记。
要读什么书不是由编好的计划所引导的,”而是被 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是一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反映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当我们的注意力在感兴趣事物上,主题、问题、论点自然从材料中涌出,且涌出的主题论点都链接着对应的材料,让追溯思想的起源成为可能,让写作变得更顺畅。“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
写下笔记,才能让我正视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理解所能达到程度。“在看似相似的概念之间发现差异,或在看似乎不同的相法之间发现联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记笔记不单纯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而如何获取有效笔记,具备识别能力,只能是通过 阅读思考,靠自己去判断、选择。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读书笔记。随心读书两年来,随手记了五、六本读书笔记,记录了阅读过程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它们是从100本书中被筛选、剥离下来的精华,当时是何等的珍视,如今却被封存在纸页中,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
我的读书笔记是由摘抄加所感组成,每次阅读中遇到新的观点、新的思维方式、深刻语句,我都会原文摘抄,由此引出的自己的联想、回忆、思考、随即写于摘抄文字之后,标明“所感”。
偶尔翻开读书笔记,看到阅读某一本书留下的即时感悟时,常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跟随作家的指引竟然可以走得那样远、思考得那样深刻。这些新的想法和思考点,也会不时的聚集、浮现出来,但我并没有想去及时抓住它,进行深一层的提炼和萃取。甚至时间再久一些,再看笔记的时候,连自己写下的初心及想要提醒自己的内容都已忘掉。
读书笔记的目的是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定期搅动这些阅读中的精粹,使之与当下所读书籍中新知产生再联系、再碰撞,将产生的洞见和新想法及时提炼输出,落实到文字,用白纸铅字帮助自己更好地辨别所输出文字的价值。有效地利用读书笔记,将读书与写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不断前进的驱动力。
卢曼的卡片盒读书法看起来并不难,似乎任何人都可以复制卢曼的方法,但事实上坚持、执行效果才是最核心的部分。作者试图用多角度去论述,但我以为这核心部分却是讲不明,说不透的,需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慢慢摸索,亲身感受。持续阅读,记录下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获得无法预知的洞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