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点杨源乡街上没有饭吃,于是先进古村再碰碰运气,有一个热情的当地村民自愿给我们作向导并讲解,方知杨源村也是千年古村,并且村里的大姓不是杨而是张。杨源村建于唐龙纪元年(889年),原名黄源村,因村中广植柳树,别称柳州,后改称杨源村,这里的“杨”看来是指柳树。
走进村里,我们发现这座山村和我们以往见过的山村有些不同,这里的民宅不仅是依山而建,而且是不屑于平整土地的,你看它斜坡上的巷子就知道,有的人家门半开着,你就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院子,一进门就是阶梯,阶梯上巴掌大的地方又见楼梯。
从外墙看,这座古村似乎更原生态,有斑驳陆离的墙面为证。走过张氏宗祠,方知该村还是脱不掉修凿的痕迹。尤其是87年和97年的两次大修。村里据说拥有120余栋完整的古民居,现有古民居建于清末民初,黑瓦土墙的土木结构。走过一处菜地,又发现菜地中间矗着几爿残墙,不见一块砖,全都是砂浆灌注而成,历百年而不倒,其中有古村民建筑师的智慧在焉。山坡上树不多,山脊上有几棵孤伶伶的树,像是几个还没来得及退场的演员,还保持着谢幕时的姿势。其中有一棵千年古杉,村民们称之为“倒栽杉”,树干笔直,高达30多米,胸径需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干常年光秃无叶,树枝朝下生长,枝条像伞一样张开,略微下垂,看上去,整棵树似乎倒栽在地,树梢反而像是根系,奇乎哉。
我怀疑这片菜地是村民们故意留下来的古民居遗址,走出菜地。又见一池,池上有廊桥,看过去是现代民族建筑,精巧,美观,大方。池两端是溪流,沿溪而上,又见廊桥坐溪,名曰矮殿桥或水尾桥,据说始建于宋崇宁年间,重建于民国十八年,桥长19.5米、宽6.5米,不施一钉一铆。溪名鲤鱼溪,也有上千年历史,据说村民们视鲤鱼为肇基始祖卜居祷告之灵物,村民们不吃鲤鱼,还在溪尾修建一座鲤鱼陵。
走上廊桥,桥上供奉着真武大帝,但未设神像。廊两边有长凳,有窗,廊顶有彩绘古装人物画。廊桥那头紧挨着英节庙,亦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据说庙中古戏台照壁上保存着珍贵的戏神壁画,被载入《中国戏曲志》。进去是一个院子,上台阶,进庙,庙里祭祀着张氏祖神张瑾,殿正中是他的神像,两边各有配祀,都着官袍,与古戏中的人物没有什么不同。神殿正对着古戏台,刚才我们就是从戏台下进来的,两边有廊,廊中堆着一些戏装。这里流行四平戏,明末清初传入政和县,有400多年历史。其特点是字多音少,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古朴淳厚。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两度庙会上还会表演提线木偶戏,用四平、乱弹曲调,唱政和土白话,以铜锣、鼓、头弦、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
走上祥源桥,就是我们刚才在菜地尽头看到的新廊桥。桥上两亭,一圆顶,一四角顶。圆顶更好看,更奇,奇在二楼的八根吊脚和穹庐形圆顶,可以说廊桥中的推陈出新。水映古村,诗画盎然。沿溪出村,14点在观鱼亭吃自带的自热饭。
溪中鲤鱼就地埋,山顶古杉倒着栽。
矮殿桥上祭真武,英节庙对古戏台。
15点半到达九龙漈瀑布群风景区。九龙漈在鲤鱼溪的下游,九龙漈的“漈”就是小瀑布的意思。顾名思义,“九龙漈瀑布群”应该是九个瀑布,一直走到山下,再往上走,依次是龙口、龙角、龙井、龙潭、卧龙、龙牙、龙鳄、龙蛙八个瀑布,最后是大瀑布,大瀑布又分大龙湫、小龙湫和龙眼。我们来得晚,又见我们带着狗狗,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去出口处看大瀑布,妻和二姐、二姐夫决定留在听涛阁听瀑,也可以远观。我们仨,还有柴柴和大宝下到兆丰亭,彩虹亭近观。彩虹亭下有栈道,沿栈道一直可以走到大瀑布近旁,大瀑布宽76米,落差46.7米,那口直径14米的龙眼更是深不可测,那一往情深的眸子,多少给凶神恶煞的九龙漈赋予了些许妩媚。人说看戏不如听戏,我言看瀑不如听瀑,那真如千军万马,真如虎啸龙吟,摧枯拉朽,真如“浩浩溪水排空降,皑皑积雪动地来”。
高山深壑松雾霭,九龙碧落声澎湃。
龙眼清澈不见底,冥想千军万马来。
福建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两天来的路上感受极深。车在山脊上走,在隧道里穿。有时可以看到山下深谷,苍翠葱茏。溪不宽,不长,比如我们昨天看到的梅溪和今天看到的鲤鱼溪。到了霞浦,到了海边,才见到比较开阔的平地。到达霞浦,已将近19点钟,灯火璀璨。
晚上美味园吃海鲜,14个菜,胡吃海喝,还叫代驾,直接送到万嘉国际,住民宿。
(2025.1.30.23:55.初稿176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