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方所书店,看到了最近上的新书。这本《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是9月份才出的新书,新鲜出炉,莫名想到才出烤箱的面包,冒着热气儿的烤白薯,流沙河是早就听说过的诗人,讲诗大概也不会太差,又是挺薄的一本,遂找了一本来读。
翻开书才发现,此时读正是恰逢其时。流沙河是四川人,行文之中多用四川方言,若非在此地生活过,真不能解其中妙处。而古诗十九首中描述的多是北地生活(因彼时的文化中心在华北平原),而我又生于斯长于斯,对其中的风俗风貌当然熟悉,遂也能解作者所言。因此,读起来真是好不欢脱。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代表,大部分完成于东汉。是诗经时期四言诗到唐宋七言律诗之间的重要过度,而历史上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也颇高。
我对这时期的五言诗也有一种偏爱,一来此时并未形成后期那么多的写诗规矩,用词并非讲究精致对仗,而是以自然真切为主,所以多能读到真情熨帖之作;
二来这里的诗带有一种莫名的坦荡,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这种风貌,譬如陶渊明的“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如此等句,你会觉得他们的世界观很洒脱,劝你看开。
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当时战乱很多,人民的负担很重,个人很难实现抱负,所以只能寄托于享乐、出世。但看了也会觉得世界观很开阔,有一种别样的坦然潇洒;
三来我就是偏爱五言多于七言。总觉得篇幅愈小,意味愈深。譬如王维的这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不是觉得读了之后,脑子里面就有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意境,因为字数很少,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
我想流沙河一定是个学识渊博的老顽童,这也应该是他的讲稿(从行文来看的话不像是特意写的文字,像是在给学生讲课)。书里的内容都很平实亲切,并不会跟你掉书袋,但是会讲很多有意思的古时知识,尤其关于“说文解字”,让人觉出从象形文字发展来的汉字每个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可以的缘由。
这次读对古时候又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个时候那么多战乱“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女孩子也没有自由工作的可能,动不动就变成在家里思念丈夫的怨妇,“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亲人出去远游很可能就回不来了,“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诸如此类,你会发现古代真是不好,我们生在这样科技发达的太平盛世,女孩子还能有那么一点权利和自由,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一件事。
不过古代的环境比较好,到处可以看到星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到处都可以看到漂亮的星空,这是让我羡慕的。
另,读诗最棒的还是带给人的美学感受。美多是含蓄的,而古时的诗也多是含蓄的。虽然也有明艳的、大胆的写法,譬如“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但总归是少数。多的是“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在缝被子的时候把相思也寄存在了被子里,用如胶似漆的比喻来形容内心的爱慕。真是曲折婉约的女子心思。
所以读诗,最好就是背下来,空闲的时候细细品味。去体会那种含蓄的美感,悠远的情思。
诗人流沙河说的很好,学诗并不是叫你学古代人,诗里的感情、诗里的做派并不一定是好的。但是诗人是非常敏感、心思细腻的,可以叫你知道在不同情景下的微妙感情。既有爱情的万古常新,也有人生易逝的慨叹。
叫我说,也可以慢慢构建属于你的诗意的世界。冬天,风吹过杨树的叶子,你听到风的声音,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是你读过“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并且记住了这句诗,这个时候,你听到了风吹过杨树的声音,就仿佛觉出里面的“萧萧之声”,就想起彼时的古人发出的珍惜时光的感慨,这样是不是也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