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余华
谈起我与《活着》的渊源,得先从电影《活着》讲起。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给我们全班放映过《活着》这部电影。这可是一件足够严肃的事,因为听说这是一部禁片。
这是一部给我极大震撼的电影。不仅一改喜剧专业户葛大爷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让我对国师张艺谋多了一分了解,更严重的是,以后每逢有人让我推荐一些震撼人心的电影,《活着》必在其列。我认为《活着》就是一部灾难片,人的命运的灾难片,比一票自然灾难片不知恐怖到哪里了。而当然福贵就是我眼中那个无比悲情的主角了。
但时隔四五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名为《活着》的书时,余华序言里的一句话惊醒了我——“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在作者余华的眼中,《活着》并非一部向人们展现苦难的作品,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告诉人们苦难并不存在的作品。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生的历程与意义。
这明显对我的认知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难道说,福贵所经历的种种,都算不上苦难吗?于是我循着福贵自己的叙述,去再次体味他的一生。在他的述说中,我感受到痛苦,无奈,但这种种以后,所剩下的竟是一种淡然,追忆与感恩。我无数次的听到福贵对过往美好的幸福回味,他为有一个贤淑的妻子,一对懂事的儿女而感恩不已。这些美好的体验是我在电影中所没有体会到的。更令人钦佩的是,福贵对于过往人生的接纳态度,接纳,是一种无穷的智慧。
在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一开始对人生所下的判断就是:人生苦难重重。而要过好自己的一生,首要的就是接受这个判断。我觉得,这两本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是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人生。人生苦难重重吗?当然。可能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但是,我必须说,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不愿承认,但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对些人些事总有深深的无力感,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愈发会有这种体会。想得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福贵所经历的,任何一件落在我们身上,都会让我们呼天抢地了吧。但那又怎样,难道没有人经历过吗,当然有,而且大部分都跟福贵一样,好好的活了下来。人世间并不缺乏苦难,但苦难,只有当它阻挡在我们面前 时,才被叫做苦难,当我们跨过了它时,它就只能唤作某人的经历了。所以余华说:人生本无苦难可言。这无疑是更上一个层次的认知。在福贵看来,所有那些被我们看作苦难的东西,不过只是经历了而已。正所谓看尽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其实这种接纳能力,被称作心理学里的适应原则,这发乎我们求生的本能。其实《少有人走的路》意不在强调人生苦难重重,而是学会那种接纳的态度。
有了这样的体会,对福贵的同情就逐渐转变成了一种油然心生的支持。当有庆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一个身形瘦削的福贵搂着面色惨白的有庆,瘫坐在他父母的坟茔旁,任月凉如水,风刮似刀,脸上却没了一丝神色,眼中早已看不到一丝神采。多想慢慢走过去,坐在他的身边,轻拍他的肩膀,不说一句话,任时间流淌。
我们活着的意义,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不要妄图认清它的全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构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