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似乎对于“内向”的人似乎不太友好,认为人就要外向一些。从小不管是家里人也好,或者是身边的亲戚朋友,一直说在外要多去认识一点人,多个朋友多条路。
但是对于像我一样的不是很喜欢的社交的人来说,非要花时间来和一些人强行聊上几十分钟,似乎对我而言是一种折磨。有时候我也会看着微信里面几百号人,我也知道有些人不主动联系,以后大概率也不会联系了……
但是,我还是不喜欢这种“主动社交”。
因为我在某一个阶段,已经十分的清楚,人与人社交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如果你是一个不能给其他人带来价值的人,再多的社交技巧都是苍白无力。
似乎是冥冥天意,最近一段时间正好闲来无事,于是便翻阅《认知驱动》,里面的一些观点与我的认知不谋而合,所以我认定我做的就是对的。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价值交换永远都是成立的!
你永远记住:用你有的去换你想要的。
很多人对于这个道理都懂,但是他们却始终无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更谈不上给别人提供价值了。所以究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是困住很多人的一座大山。
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直接抛出答案:能帮他人解决问题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
基于这个答案,你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很自律,他们坚持阅读,坚持冥想,坚持锻炼,但是他们就是不能称得上“有价值”。
因为他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很好的人,而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刚刚说过,你只有帮助别人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在这些人眼里,你才算的上有价值。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借用《认知驱动》里面的方法就是:产出作品。
这就要求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你就要有产出作品的意识。因为你自己变好这些行为都是向内生长,所有这些的好处只有你一个人能够体会到。别人的问题不能从你这里得到解决,站在旁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嗯,你确实很自律,生活很好,但是我的生活还是很糟糕。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你就要通过自己产出的作品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如果你知道如何坚持阅读,那么你就应该把具体的方法写下来,帮助那些坚持不下来的人。如果你知道如何健身,那么你就要把具体的健身细节写下来,帮助那些健身小白。
这个过程你开始向外成长了。你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了,这个时候你才算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道理很简单,你只有帮助别人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才会愿意给你你想要的。
很多人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做到的人又很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热衷于自我成长的时候,这个标准是你自己制定的,也就是说可高可低。就拿阅读说,读完一本书之后虽然什么也记不得了,但是也算读完了。
但是当你想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时候,一切的标准都是由外界来制定了。你的产品质量好,那么需求就会高,相反就没有需求。
想要成为有价值的人,那么首先要突破舒适圈,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点,因为这个时候你不仅仅是在做一件让自己成长的事情了,而是在实打实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所以标准一定是要高很多的。
希望你不仅仅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