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在高压之下,孩子真的能健康快乐成长吗?
近日,看到一则让人心痛的新闻:
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从15楼的家中一跃而下。
那天,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5点交,还有25分钟时,女孩觉得完成不了,就给父母发了一条语音,说老师要求写一页半,她才刚写了一页零一行了。
当时,父母鼓励她尽快完成。
可谁知,女孩转头就从楼上跳下,桌上还留着她写了一半的作文和两张字条。
女孩生前留下两封“遗书”,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
“妈妈,这是我的选择。”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
才9岁的孩子啊,生命刚刚开始就落下帷幕,真是可惜。
新闻引起了网友们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热议:
1、应该教会孩子不恐惧,能解决的问题去解决,解决不了的要找原因,也许是管理出了问题。这个孩子让人惋惜,愿天堂有快乐。
2、孩子的心理素质需要有保障,建议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难道这就是一篇作文惹的祸?孩子的心理承压能力,需要各方面的关注,而不是把这个球仅仅踢给学校。
4、其实越长大,压力是越大,能活着健康成长的人,都是抗压能力强的人。
5、社会环境也有关系,咱以前那个时候压力没那么大,父母也没逼着我们,所以活得很快乐,现在的孩子吧,个个优秀,真的表示压力山大。99分还要哭的那种。
6、这么小的孩子就这么绝望。。。父母啊,平日里多对孩子表达爱意吧,让他们在失落绝望中还能感受到力量。
7、对于自尊心强的小孩子来说,做不完作业、考不好容易自我否定,长期得不到调节,会得忧郁症的,忧郁症得不到治疗,就会出现自#杀。
8、有人说,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失败……虽然只是孩子,但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每种情绪她都会有的,也会有压力,也会有困惑,也和大人一样会疲惫,关心一下孩子的情绪吧,希望她在另外一个世界是快乐的。
每当有此恶性事件发生,总有人感慨:
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才9岁的年纪,能有多大压力?多大点儿事,就值得跳楼,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女孩留给父母的纸条上,似乎又透露了什么,她满是沮丧地说“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据女孩家人透露,孩子从2月份在家上网课开始,就有点压力。
孩子有压力,退缩不前,其实已经给出了种种预警和信号。
可饱经世事的大人,早已忘了儿时的心境,很难理解孩子莫名的畏惧、脆弱和不求上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一句“我干什么都不行”,让人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内心的崩溃,绝望。
孩子和成人的认知之间,隔着很大一段距离。
就是这段认知的隔阂,让很多恶性事件,在没有一点预警的情况下,就发生了。
孩子长期在否定的环境下,活得压抑,太苦了!
一、孩子的压力,比父母想象中的要大。
成年的我们,总说生活很累,很想回到童年时代。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吃喝不愁,还有各种各样好玩的玩具。什么都可以满足他们,为什么还会不开心呢?其实现在的孩子压力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
有一次听同事诉苦,说孩子现在二年级,有一次考试得了99分,在班上竟然是倒数第三,孩子感到很伤心,压力很大。
现在学校不允许公布排名,孩子压力为何这么大,很多时候问题出在家长身上。你可以换个角度告诉孩子,你是全班并列第二,你真的太优秀了。
有时候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事!
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成人不一样
孩子的想法,和成人差距有多大?
在成人看来,生命的价值最大过天。
可孩子未经世事,内心没经过锤炼,成长中的每一点困难阻碍,在他们看来,都比山高。一点小困难,都会让他们忐忑害怕。
透过9岁女孩的遗书中的两句话“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选择”,不难发现:
女孩害怕作文完不成,老师会批评,她把成人的惩罚、自己做不好事的沮丧,看得远大于生命的价值。
《爱的絮语》一书中说,一样的视力,在井底和在峰顶是绝然不同的。
一个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所有东西的总和,决定了他思维的高度。
孩子和成人思维的差异,跟他们看问题的物理视角息息相关。
日本一位妈妈,曾给自己一岁多的宝宝,戴上相机,记录了以孩子的视角,游迪士尼的一天。
成人眼里正常高度的建筑,在蹒跚学步的孩子眼里,都很巨大,有着铺面而来的既视感;
那些成人扮演的玩偶,虽然可爱,却个个都像庞然大物一样;
连可以来回操作的游戏按钮,也大而沉重。
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真的很大,也很丰富,可他们看每一样东西,都要用仰视的视角,而无论是演出,还是卡通建筑,都像是在“俯视”孩子。
物理视角的不同步,会让孩子的感受也大不相同。
仅仅是从孩子眼睛的角度看,成人和孩子眼里的,都是迥然的世界。
可以想象,隔着几十年人生经历的我们,和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该有多么大的差异。
大人觉得轻而易举的事,孩子可能已经觉得难于上青天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想当然”的看法,其实并不适用于孩子。
孩子的存在感不是天生就有的
记得我小时候,哪怕是和同桌闹别扭,暂时不说话,我都能难受到吃不下饭。
孩子生活经验少,遇到困难,可以发泄的渠道不多,他们无法客观评判事情全貌,很容易由丁点的压力困难,引申到自己不行、不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日本作家久世浩司在《抗压力·亲子篇》一书中提到,孩子抗挫力差,禁不住否定,挫折,这些都是低自尊的表现。
孩子低自尊,还表现为:
面对挑战,消极地认为自己做不到,轻易就放弃;
和别人比较时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不行;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长处……
低自尊,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找不到存在感”。
作为久经磨练,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成年人,我们知道,自己即便再差,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早已找到了存在的平衡点。
可孩子的存在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当孩子处于低自尊状态时,他们的存在感很差,这时,哪怕一点点刺激,就会让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假思索地选择战斗或逃避。
前段时间,南京六合区一名13岁的男孩,给家人留下一张字条,就离家出走了。
原来,男孩成绩不是很理想,他本身已经很自卑了。
可父亲还总拿他和别的孩子做对比,加上他不满父亲一直以来粗暴的管教方式,心理压力特别大,经过一番思量后,就离家出走了。
他留给家人的字条上这样写道:
“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男孩父母报警后,民警几经追踪,调取监控,才找到男孩。
男孩委屈地说:“他不喜欢我!他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我就只能走了。”
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很多事情和困难,他们自己是难以消化的。
那个涉世未深,没有建立起自信的孩子,找不到存在感,一点点不如意,就容易让他们把自己逼进死墙角。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一定要精心且细心,当发现孩子处于低自尊状态时,一定要重视。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完美的丈夫》
接纳孩子,用比较温和的方式管教他们,尽快帮他们找到自信和存在感。
看见眼前真正的孩子才是教育
网上曾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有困难时不求助父母?
答案特别扎心:因为很多时候,说了他们也不理解。
如果孩子的反馈和求助,大人总以“想当然”的成人思维去忽略,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在沉默中,寻找其他出口。
我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学五六年级时,我眼睛看黑板有点模糊。
当时跟父母说了,可他们却认为,我是羡慕那些戴眼镜的同学看起来斯文,才故意说眼睛看不清。
因为父母不信也不重视,我就不再说,想办法自己克服:
听讲时,我会根据老师的话,猜测他写的是什么
抄题时,我会使劲眯着眼看,实在看不清,我会抄写同桌的;
我还不停找同学换桌,努力坐到前排去……
直到上初二,我总要求坐前排,引起了老师的重视,在老师提醒下,父母才带我去查眼配眼镜,而那时,我的眼睛已经有了将近300度的近视……
跟我父母一样,太多父母,在育儿中,看不到眼前真正的孩子,他们惯于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和看法,去判断孩子的“小”问题。
而孩子由于视角、思维、力量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是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去和世界链接的。
可成人有意无意忽视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共情,感受不到爱。
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会产生饥饿感,会孤独、不自信、不接纳自己,有的孩子还会用极端行为“宣泄”,引起父母的注意。
而往往到此时,会造成一些无法弥补的后果。
好教育,是俯身看孩子
我曾在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长大后,我们忘记了成长的痛。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丰富敏感的内心小世界,一定是,我们一路忙着长大,忘掉了什么。
爱孩子,不光要蹲下跟他们讲话,在思维和视角上,父母也要学会真正看见孩子。
《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
“共情的实质,就是把你的生活扩展到别人的生活里,把你的耳朵放到别人的灵魂中,用心去聆听那里最急切的楠楠私语。”
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不同。
那个小身体里的脆弱、羞涩或无助,还需要成人用平等、体谅、接纳的心,去看见,去共情。
不“图懒省事”,用成人的思维揣测孩子,不轻慢孩子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看见孩子。
那些抗挫能力强,有韧性的孩子,不是他们自己有多强大,而是,当他们有困难,将要压垮时,父母是他们每一次的稻草。
父母的认同,是孩子一生的珍宝
父母要学会认同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的成长与变化。
认同孩子,是一种态度,欣赏的态度。
欣赏孩子的努力和勤奋,对此给以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别因为孩子的不聪明而气馁,而应该为孩子的不努力而担忧。
得不到父母认同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要活在自卑里!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心里都有一个即使功成名就也无法填补的黑洞,这个黑洞带给自己的伤害深远并且无解。
父母的认同,可以给孩子最大的动力。做事情充满斗志,对未来充满激情,敢于挑战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会畏首畏尾,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孩子所追寻的远方,很多时候父母轻而易举就可实现,一句“我为你而骄傲”并不难。
认同孩子,大胆表达你的爱,教会孩子拥抱世界的更多可能,这也是父母的鼓励和成长呀。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父母能做的,是用你的耐心,细心和呵护好这个种子,让它在合适的环境下成长。
家庭多一份温情和爱,少一点压力,否定!愿不再有悲剧发生,愿孩子们都能幸福快乐健康!
育儿事无小事,生活无处不教育!如果您喜欢本文,就小编点个关注点下赞下吧!为了孩子,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发文:青岛育儿网,专注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和亲子情感。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