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还好,习惯了孤独,倒不觉得孤独有什么不好,只是偶尔看着身边的人成群结队,详谈甚欢有点点落寞,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很珍惜一个人的时间,骑着车跑个几十公里去市区内看人来人往,或独自埋头看书,亦是有别样的风景。
自幼出生于潮汕地区,这里民风淳朴,街坊邻居来来往往十分有人情味,相比现在城市高楼间的缺少温度的交流,儿时的生活着实让我沉醉。老北京十分有味道的说法,便是胡同儿,而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巷子里的小伙伴无疑是天真浪漫的,潮汕地区特陈的“下山虎”布局的大院,北京人习惯成为四合院。夏日的晚上,凉风习习,老人带着小孩,摇曳着蒲葵扇,聚在大院里看戏,当时条件不是很好,一架吱吱作响的放映机,镜头投放在百幕上的是各种小品,有鞋儿破,帽儿破,口中念念有词又行善天下的济公,也有为民除害,智斗贪官的夏雨来,印象最深还是外号为“369”,和“水鸡”的小品演员,说起来他们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耳畔。
小孩子坐不住,围着白幕布捉迷藏,老人看着调皮就呵斥一声,倒也随他们去。去年在深圳一家家电商铺前,一架大屏幕电视播放着各种电视剧,前面围着一群大爷和小孩子,磕着瓜子,摇着扇子,恍惚中,我见到了当年的那一幕其乐融融的画面。最喜欢的,最兴奋的是住在巷子里停电的时候,理由很简单,停电了就有借口抛下作业去巷子里乱窜,一群小孩尖叫着打闹,你碰了我一下,我撞了你一下,嬉笑打闹乐作一团,期间夹杂着大人计生对自家小孩的叫唤,以免玩太疯忘了回家。这是晚上的样子,如果白天周末放假的话,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等着那一声声“豆腐儿~”的吆喝,在朝西的门口前半掩着木门,守着落日的余晖等着悠长的吆喝。等到约莫下午四点的光景,巷子口冒出一个人影,老凤凰单车旁边挂着两个大木桶,装着白花花的豆腐,我们几个孩子兴奋地从家里拿了个大铁碗,问大人要了两块钱零钱,飞也似地跑去单车前,小贩熟练地用铝片做成的长方体状容器,轻轻划出一大白豆腐花,豆腐蹦跳着在铁碗相互打闹。等一溜烟跑回家里,撒上一大勺白糖,吃得嘴巴上沾满白糖还要舔干净,也许就是在那时候,才喜欢上甜的味道吧。那时时间很慢,玩伴很多,快乐很长,很满足。
新房子建成,相比老房子的热闹,公路边寂寞了很多,三层的房子打了许多,空气也安静了很多,和许多玩伴也断了联系。那时的我已经逐渐对家开始排斥,缩短待在那栋房子的时间。年纪渐长,才明白有些孤独是与生俱来的,哪怕朋友再要好,家庭再温暖,那种孤独感都不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不喜不悲,不骄不躁地一直存在,那才是伴随一生的孤独。刚搬进新房子那会,还在上初中的我,基本每天都会去找同学,还是那种每天都去找同一个,连续十几天不间断的那种,甚至到这时候我都没办法解释当时的行为,前前后后换了三个同学,以至后来去同学家我都能感受到其家人异样的眼神,应该就是那时磨练出我厚脸皮,只是回忆起来,当时很要好的朋友,现在也逐渐地,断了联系。也许成长就是这样,慢慢地,一些人会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离开了,也会有新的人填补离开的空缺,自己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好经历过的记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来,带着温暖的笑容,在心里问一句,你还好吗。
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身边的人经过一层一层地筛选,留下来的已经足够真心,只是长大后更明白了时间成本的宝贵,有些人宁愿用这些时间窝在宿舍里打游戏,也不愿意去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懒得再去认识一个人,从相见相识相知再到逐渐远离,这样的情感经历真的想想都是疲倦,当然也可以认为是为自己懒惰找借口,比如我(笑)。
其实今晚的心情不怎么好,过年也不想回家,当个逆子没胆量,做个“顺子”又觉得别扭,索性自己在广州找个地方过年吧,我没办法理解别人那种心心念念回家的心情,这也许就是我与常人不同的孤独吧,无药可救,也无方可寻的那种,只是,这样子也无妨,流浪的人,哪里都是归宿,那里都是家。孤独啊,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并且会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