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段话——书不是读懂的,而是对照你的经验,有的一种共鸣。 我觉得非常的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书,上学时期的课本,毕业以后的专业书籍,自己感兴趣的小说,他人推荐的名人传记等,而这些书,很多都不是读懂的。
还记得小学的一篇课文《少年闰土》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那是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中的闰土了。
文章通篇“我”对闰土的回忆,让人下意识地产生代入感。初读文章时,年少无知,并不知其意。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我们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面对背诵,总会产生一种抗拒感。
成年后才得知,闰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少年时的闰土,是个阳光少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面对少爷鲁迅也能当作朋友相处,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懂事,再次相遇,已经没有了年少时的肆无忌惮,更多的是敬畏。
不止是《少年闰土》,还有很多很多的文章和书,都是如此,只有当你经历了,你才能懂得其中的寓意。
记得樊登老师曾说过,在他上学那会,看到学霸同学读《瓦尔登湖》,为了向学霸学习,他也买了一本同样的书,可读了后,才发现,怎么读也读不懂。在三十五岁时,他再次翻阅,却惊奇的读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樊登老师在十几岁上学时,并没有书中的经历,只觉得一个人每天拖着木棍,在河边走来走去,不知这本书到底是要干嘛。
但三十五岁时,人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再回首,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人的心境也变得成熟,而书中的故事,也有所经历,读起来,便会产生共鸣,也就读懂了。
所以华杉老师说:书不是读懂的,而是对照你的经验、作者的经验才懂的。懂,是一种共鸣。有时是先有经验,读书对上了。有时是先读到书,后来印证了。
有时候书读不懂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可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时,不要焦虑,可以适当的放下,等待时机成熟时,再来翻阅。
读书如此,生活亦如此。
听过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件事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没必要焦虑,去解决就好了;如果没有,那焦虑也没用。
生活中我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很多人会愤怒,久久不能平息,甚至出现内伤以及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情绪化,静下心来思考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所以,遇到读不懂的书,就适当地放下;遇到处理不了的事,就静下。生活中,很多事并没有答案。怎么做,都不会有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真实地活过,你是否为此开心过。
每一场风雨兼程的奔赴,都是为了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更富足的人生。愿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