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北京申请冬奥会成功,我的实习生涯度过了第一个月。作为一个计划主义者,总是追求everything under my control。用关键词的形式总结一下首月的实习中,所获得的感悟。
关键词一:角色的职责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项目组会议,就是第一次参加的产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针对即将上线的游戏,讨论apk的结构和体验、逻辑的优化。会议持续了四个小时,内容丰富,暂且不表。我想说说业务之外给我的感悟。与会人员有PM、产品总监、运营总监、测试总监、研发总监、副总和三四个新人。产品经理作为游戏项目组最核心的人,协调各方工作和资源,主导会议的主题和方向。其他各总监阐述其部门职责的相关工作。新人们主要说游戏内体验,作为项目组的重要参考意见。大家头脑风暴的同时,又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导致失职。比如涉及系统实现的建议,研发人员会解释技术实现的难度,并建议是热更新还是下个版本加入。而PM集思广益,把握每一个建议采纳还是放弃。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副总在项目组里,提出的大部分观点和建议都是关于留存率和付费。作为公司高层的代表,关注的是游戏给公司带来的利润。而利润又是由ARPU和付费率决定的。所以他的观测点紧紧围绕着他的身份和职责。对于各方提出的建议和看法,产品经理有时会记录下来加入下一次灰度,有时又会不假思索一口回绝。产品经理的想法决定产品的基因。
关键词二:测试的思维
临近产品上线,版本的更新很频繁,在测试组里,大家试玩游戏,提交测试或体验报告。测试组里由几个部门的人共同组成,包括产品部、测试部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不同的思维所带来的显著影响。同样是试玩游戏,测试部门的小伙伴会发现系统/操作流程bug、逻辑问题。例如对话框是否为非模式,体力接受与回赠的逻辑判断。而作为PM实习生,往往更多的注意到产品体验问题、UI优化、用户潜在需求对游戏的考量。这不只是工作职责导致的,而是思维所产生的定式和惯性。 如果看问题的角度太狭窄,势必导致输出的内容狭隘。产品经理处于游戏项目组的核心位置,更要努力摆脱定式思维。
关键词三:数据的价值
运营包括数据运营、内容运营和用户运营。数据之所以需要运营,是因为数据量巨大,而且要挖掘有价值的数据。
对于这款弱联网单机手游,就有大量的玩家分析、付费分析、流失分析、系统分析等等。有些数据表达了一个现象但没有解释原因。用“不考虑因果,只考虑相关”的大数据思维也很难发挥这些数据的用处。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并非所有数据都有价值,不同数据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关卡分析提供了每一关的通过率、失败率和退出率。直观构成了关卡难度曲线。对于过于突兀的关卡,会考虑调整难度,防止难度曲线过于陡峭或者平缓。
关键四:无形的选择
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或者用户需求对产品进行改造时,无形中就选择了用户。举个例子,在进行灰度测试的时候,在同一渠道上传了两个版本的产品以通过用户反馈来功能取舍。为了严格控制变量,两个版本的icon、名字、slogon都应当一致。如果icon一个比较萌一个比较写实,这本身就无形的选择了用户。在游戏中,也处处存在着无形的“漏斗”和“筛子”。让符合产品、符合PM思维的玩家不断玩下去。所以,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站在比游戏制作人更高的位置看待产品,就可以避免“无形的选择”拒绝一部分用户。
实习过程中会接触很多前辈,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是在宿舍独自学习接触不到的。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及时的思考是不能缺少的,今天作了一个小小总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