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协作理念促进了梁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带动了许多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宝藏》揭开了历史文物的神秘面纱,激发了民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免费开放美术馆则提高了群众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故宫文化馆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共享写作就是让文化不再深“藏”不露、矜持内敛,而是以开放、亲民的姿态融入百姓生活,让文化在民众的参与中传承千秋万载。
文化在共享中才能流传久远。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做好自己,无需刻意去展示,别人也会“循香而至”。而文化则不同于这些实体产品,它就是需要去展现,需要去宣传,需要去承接,如此才拥有生命力。文化如同一条条河流,当一条河流不再以奔流到海的姿态展现于世人眼前,此河流便会变成“死水”,无人问津,毫无生气;若无孔老夫子“有教无类”的共享理念,孔子的智慧便不会有几千年的传承;若无历代史官“笔耕不辍”的共享理念,民族的历史使不会有未曾断代的骄傲;若无中西医“取长补短”的共享胸怀,药物治疗和中医方法上便不会有重大突破。可见,共享和融合保持各方各面文化的生命力,让文化得以拥有传承的保障。
文化传承是为了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百川入海,奔流不息,是为传承;水利万物,泽被众生,是为共享。我们保护与传承文化,并不是为了让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进行传播,实现全民共享,以此来唤醒民众的景仰之心、敬畏之心,让发源于民间的文化重新生根于民间。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都是通过世代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然而,随着传承人的年老体衰,例如皮影戏、口技、耍牙等一些传统技艺面临消亡的风险,后世子孙将无法享受到传统文化技艺的润泽,他们只能依靠书本中记录以及长辈的描述对曾经的技艺自行想象。
唯有保护和传承文化,才能唤醒民众对文化的景仰和敬畏,才能让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同感传统文化的荣光。才能让文化技艺不在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中只成为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