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
“戒断母爱”这种异想天开的念头也需要研究和实证。在历史不同时期,戒断母爱也多次发生。
最早探索的仍然是心理学家。美国有一位研究者叫哈洛。他以猴子为实验对象,尽管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引用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但由于他的研究过程及结果过于残酷,他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而且一直饱受人们从道德上的抨击。
哈洛曾经在1958年当选美国心里学会的主席上任后,他做过一场爱的本性的演讲。他认为,美国女性正在职场中取代男性,为了让女性从生育养育中解放出来,可以尝试用一些辅助设备,帮助女性完成对后代的哺乳和照顾性的动作,用科学技术替代母亲的抚养过程。之后不久,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发表了一份报道,宣称为母之道已经改变。
哈洛有意把刚出生的幼猴子从母猴身边带走,带到一个单独的房间中,这房间里有两只人工的假母猴,其中一只是用铁丝缠绕形成的胸前安装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供小猴子吃奶,另一只假母猴在铁架外套上了柔软的绒毛布,但不能供奶。显然前一只人工母猴解决的是生理需要,后一只人工母猴解决的是触感的心理需求,若按有奶就是娘来推理,幼猴应该更喜欢能供奶的铁丝妈妈,但实验结果恰恰相反,幼猴大部分时间都粘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饥渴难耐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有的甚至饿了,也不愿离开绒布妈妈的怀抱,只把头伸过去吃奶。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仔绝对活不好。
这个结论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观。华生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食物需求,也就间接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行了,不要和孩子过分亲密,少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求抱抱的要求,即使孩子哭也不能心软,以免养成依赖母亲的习惯,最后难以独立成才。
华生曾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他的三个孩子在成年初期都开始出现心理疾病,长子得了严重的抑郁症,30岁就自杀身亡。次女多次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有严重的抑郁,小儿子四处流浪要靠他人接着才能维持生活。他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没意识到。
华生的育儿悲剧说明,戒断母爱的后果很悲惨。那么哈洛的代母养育实验是否表明母爱可以替代呢。哈洛发现,这些自幼与生母及同伴隔离的猴子,虽然有代母在身边陪伴,长大后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孤僻,抑郁,自闭。有的还出现自残和攻击行。当回到猴群中,他们惊慌失措,对周遭一切都怀有敌意,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也不愿意与异性交配,母猴在被迫怀孕后,几乎没有养育后代的能力,有的对幼猴漠不关心,有的经常殴打或虐待幼猴,甚至残忍地杀死幼猴。
这个实验说明缺乏真实的母爱,猴子后代就不会有正常的心理表现和能力。
后来哈罗又做了一个实验。他设计让绒布妈妈可以活动起来,如经常摇晃趴在上面的幼猴。还设计让幼猴每天和一只真猴玩耍半个小时,结果这些猴子长大后比前面那些要正常许多。
人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走捷径或旁门左道。尽管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但人类仍然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人类不能太自负,不能肆意妄为。
无论遗传基因还是养育之道,凡是符合自然之法,就一定是最好的。
母爱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天性与天职。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所幸我在小孩出生没多久,我就有这方面的知识,知道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我自己回忆我小时候,有过一次睡醒后哭了半天没有人理我的情况,我妈在外面没听见。知道那种滋味,所以当我的孩子哭时我都会立刻给与关注。
我有的同事产休后就把孩子交给奶奶抚养,还有的请保姆抚养,真为她们担心。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母亲,能够学习抚养的知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