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我参加了公司安排的越南芽庄公休旅游,回来在中川机场等了好长时间才过了安检。出了机场,前来接站的大巴车已经在外面等候了。因为这次外出时间比较长,各方面的不适应使得大家都有种归心似箭的急迫。当大巴车师傅打开行礼舱时,几位男同事很快的把大家的行礼箱往里面放,这时候,随队的导游小姑娘对站在身边的大巴车师傅说:“你操心让大家放好!反正前面的行李放不好,后面的放不下还得麻烦你!”五十多岁的大巴车师傅立刻没好气地回答:“你们想怎么放就怎么放,我是开车的,不是管行李的!”两个人三言两语就唇枪舌战起来。
根据大家回家的线路,两辆车一辆送城区的人,一辆送西固和安宁的几位,最后,另外的一位导游上了我们这辆车送大家回家。
当车到达西固时,趁着停车有人下车的间隙,司机师傅拿着手机气冲冲的从驾驶室走上来,然后质问随车的导游,是谁给他们车队告的状,说他态度不好,车队发信息批评他了。那位漂亮的随车导游小姑娘豪不示弱,立刻从座位上跳起来干脆利落地指着司机师傅说:“就是你态度不好!前面在机场和你吵的那位导游才告你状了!”性格倔强的司机师傅一听,立马火了,他虎到导游小姑娘的面前,指着她大声说:“你这样跟我说话!你要是我姑娘我今天非两巴掌打死你不可!”导游一听这话,立马气急败坏地拨通电话,冲着电话大吼:“司机要打我!”两个人互不相让,头发花白的司机师傅实在叫人生气,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让人感觉他本身就是个坏脾气,没有一点儿大人样儿;导游更是厉害,也许是连日来的辛苦使她烦躁不安,没有了耐心,也许是眼前这个大叔级的男人没完没了的论理使她心生厌恶,她恼怒的指着司机师傅,别过脸,声嘶力竭的吼道:“你离我远点!马上!!你再不走开我就从车上跳下去!”大家极力劝解,导游哭着吼道:“我顺顺利利的完成了这次出行,眼看到家了,你非得要给我画上这样一个不圆满的句号!”司机师傅也不服输,他说他辛辛苦苦的接大家,却让这样一个小丫头片子指着他大吼大叫。
出行八天,我们也目睹了导游工作的辛苦,既要让大家玩好还要保证整个团的安全,小姑娘确实不容易;想想那位司机师傅也不容易,已是下班时间,还受派遣来接大家回家。看着气急败坏的一大一小,大家劝了这边劝那边,说:“都不容易!都不容易!”,直到最后下车,两个人还是气愤难平。
回到家里,我独自想了想事情的经过,感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原则问题,只不过是从一开始双方都没有好好的跟对方说话。
有位好友曾告诉我,老公家的人从来都不会好好说话,就是很平常的一句话,也总是要从喉咙里吼出来,久而久之,现在她感觉自己也不会好好说话了。
同样的一句话你是和风细雨般地说出来还是用冷言冷语表达出来,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事夫妻俩刚旅游回来,第一天上班,她就痛心疾首地说,以后就算自己开启一个人的孤独之旅也绝不会再跟那个不会说话,处处给她添堵的老公一起出去了。她说,你不知道和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人一起去旅游,不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那简直是浪费生命啊!比如,出门的时候她问:“我们要不要带上帽子啊?”,老公说:“你戴不戴帽子我怎么知道!”;旅途中老公去上卫生间,她在外面等,等他出来了,她问:“里面干不干净?我也想去。”,老公回答:“我觉着挺干净!我哪儿知道你觉得干净不干净啊!”,好好的旅行,就让这样的说话方式大煞风景。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与同事,与家人的最基本的沟通,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的。
常言道:一句好话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许多时候,你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比你说什么内容还重要。
一句温暖的话语常常会使人从盛怒的峰顶瞬间回归到风平浪静。
十一黄金周,得空见到了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姑姑,虽然她的思维一时清晰一时模糊,但她仍然像以前一样拉着我的手不停地嘘寒问暖,同样的一句话隔几分钟就会再问一遍,我知道,在她的潜意识里,已经习惯了用这种关心、和善的方式给人以温暖,即使她的记忆不再清晰。早年间,每当心情不佳时我都会过去看看她,透过她娓娓道来的话语使人能感受到她平和的心境,从她温暖的目光里让人感到每个人就应该这样温暖的活着。
人最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无论是家人朋友或是他人,当我们向对方展示我们和善的一面时,对方一定会感到轻松愉悦,开心快乐。当我们把满腹的坏情绪转化成语言传递出去时,就会让人很难接受,甚至产生消极的情绪来回应你。如果导游小姑娘肯用尊重平和的语言来和司机师傅沟通,如果那位辛苦的司机师傅不是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那愉快的旅行怎么会没有圆满的句号呢?
生活不易,还是让我们学会相互温暖以待吧!给远行的人带去问候,让他们在长途跋涉中不感到孤独;给晚归的家人亮一盏灯,留一份守候,让他们在奔波的路上感受到一份家的温暖。
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句话,是一个眼神,是你伸出的温暖的手,幸福是用我的温暖融化你所有的疲惫,让你感受到生活真的很美好。
生活不易,让我们温暖以待,幸福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