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妞某次莫名被打,我写了一篇《儿童情商培养:君子动口不动手,被打何必要还手》,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不是想把小妞培养成个怂包,而是基于一种智慧应当在危险时刻更加发挥作用的信念,还有一条很关键:自己的孩子不会打,真得很难去还手,再有就是如果靠拳头说话,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是碰上个很生猛的,那估计就是坐等吃大亏了。
后来,就这个话题。我又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文章,比如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还有人主张《孩子,有人打你,一定要打回去》等等。有好几篇我都细读了,感觉和我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道理一样,他们的观点也都挺有道理的。
关于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育儿理念,非常之多。比如孩子断奶,有人主张自然离乳,网上有很多文章里贴着四五岁的孩子还在吃母乳的照片,而又有人不赞同孩子吃奶吃到两岁以后;比如与娃分床睡,有人主张孩子出生即应自己睡,有人觉得与孩子分床需在三岁之前搞定,还有人说,这也无需强求,能分的时候自然就分了; 比如抱娃,有人说北鼻一哭,麻麻就需闪电般出现在他面前,以防他在这个新世界里感到被抛弃的害怕,还有人说娃一哭就抱、一哭就抱,都把娃娃哭的毛病养成了… …
以上所举,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就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分析起来,都是头头是道,又有理论又有案例,说服性都挺强的。这对于作者来说,都没有什么问题,而真正有点难受的是娃的爹妈:就同一个育儿问题,两个作者的观点南辕北辙,完全相反,这可如何是好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有人持有不同的观点,这并不仅限于育儿问题。 因为就一个观点的形成,掺杂了自己的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及家庭环境,当事人的性格特点,还有自己的经历经验等等,而每个人在综合了自己的这些因素的差异性,自然结论也是不同的。因此,大千世界,五花八门,有差异有分歧是正常的,我们也无需对此表示惊讶,更不用去挑战张专家,王教授,周麻麻,郑奶奶,刘姥姥的育儿经。 虽然不用挑战,但应时时抱有一种怀疑的精神。尤其是如今是网络时代,资源便利,信息发达,好多人挂着羊头卖狗肉,冒充大军师,所以擦亮眼睛、多问几个为什么很重要。除此之外,我分享几点自己的筛选育儿知识的小心得:1) 读经典: 教育理念虽然繁多,其实大的方向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如同做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样,育儿也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育儿观。而这个大方向的把握可以通过一些经典著作来培养,我们要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经历过岁月洗礼而仍然流转下来的作品一定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比如说《傅雷家书》,《爱弥儿》等。
2) 读专业,信经验: 经常会有读者问我一些这样的问题,如孩子辅食的添加,孩子容易发烧…… 一般我都会直接回答:我不是医生,这方面的情况并不了解。不止如此,我也不太相信有的原创平台、妈妈号,好像万事通一样, 精通关于孩子的所有事情,不管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无论学历有多高。我只相信:专业和经验。 比如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最好关注专业的医生号,或是咨询孩子的医生; 关于心理方面的,最好读些心理专家的文章; 关于孩子的成长故事分享,最好关注像粒粒一样,膝下有几个闹腾娃的公众号…..3) 好的方法巧借鉴: 无论是读多少书,借鉴多少理论,我们都应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我们当妈的风格也略有不同。因此每有理论是百分之百可有借鉴的。 比如说一个很好的育儿方法,在尹建莉老师的女儿身上有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无效。原因很简单:方法的实施还和人的表达方式和情绪、神态等有关,而孩子的接受程度也和孩子的天性相连,除此之外,还有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借鉴都应是因娃制宜, 灵活运用的。网络时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信息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查询; 网络时代有一个最大的坏处:信息太多,难以分辨真伪。 虽是如此,我仍觉得好处多于坏处,而无论网络世界如何错综复杂,只要妈妈们自己心中有数,多加思考,并且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仍旧是最后、最终拿主意,下决定的那个人,哪怕对方再有权威,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理论,也照样应该将其PK掉。因为,我是孩子的妈,我的娃娃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