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属于一个方向的两个力相加则会获得一个新的更大的力,无论这两个力本身所代表的数字有多小。而属于相反方向的两个力,无论他们本身有多小,他们二者的连接是减号,二者相减获得一个更小的力,不过,这一切都可以凭借你自己的能力进行转化。
转化之前,需要明白我们看可以转化什么,而且如何实现转化。根据上述的表格(不会画x轴,y轴,故以表格代替),在A区域内,正向的权威期待与正向的自我期待方向一致,故在该区域内我们的生命力即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激发。
在B区域内,我们获得的是正向的权威期待与负向的自我期待,在该区域内首先要区分正向的权威期待力量是否大于负向的自我期待,如果答案是,则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并将自己已经做成功的事情进行回忆并记录,每当自己不相信自己时,可以以自己的“成功记录”作为自信力量启动的动力来源。毕竟再怎么不自信,在成功的事实面前,也会感到自豪的,而自豪里面就包含着自信。
在C区域内是负面的权威期待以及负面的自我期待,所以在该区域内无需区分二者的大小。而是先努力向B区域或者D区域努力,我的建议是先向B区域努力,因为外部力量是容易获得的,而且外部的权威力量是可以影响内部的自我期待的,即向着B区域努力在理论上是可以获得正向的权威期待以及正向的自我期待。
D区域我们获得的是负面的权威期待以及正面的自我期待,在该区域内,只需寻找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即可,当然,还需要让自己正向的自我期待变得更加强大,一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处在该区域的你自己-“内圣者自强,良知者克己”。
还有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将处在不同的区域,所以,当处于C区域时,不要惊讶,处于A区域时也不要过度高兴,因为这都是暂时的,而这所有一切你都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的。
相信自我,并将外部的权威力量与你的相信融为一体,将这股力量限定在B区域获者D区域,这将激发你强劲的生命力,那样,卓越一定会随之而来,幸福也会尾随而至,你的努力也终会结出果实。
二、真实的你,会固着,会退行,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固着就是持续停留在某个阶段,并不段的强化在这个阶段的行为;退行就是在某一个层次受了打击进而退行到次一级的阶段,这种退行在行为上面的表现就是“儿童化”,例如一个人紧张的时候咬手指就是一种退行。
我们会因为缺失某方面的心理满足,就会持续的停留在这一阶段满足自己的缺失,也会因为生活上的压力而选择退行,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但是,我们不会永久的固着或退行在某一个阶段,固着是为了满足曾经的缺失,而退行更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中的“脆弱”,这样的一个过程本身就会让我们获得成长。
践行认知:
我的一个感想是,提升自己的退行阶段,加强对自己有利的固着方面。例如,你学会了一项技能,为了使这项技能成为你的固着,你需要将其进行强化,直到你爱上它为止。关于退行,我想到了田忌赛马,以上比中,以中比下,以下比上,方得胜也,关于自己的退行,反其道而行之,剔下得中,取中争上,即让自己获得更高级的退行模式,让自己的退行也成为一种进步。
三、成长路上,必有自我成就感,但只有出于私欲的自我成就感才需警惕
在律师行业,无论是一个团队去完成一个项目,还是几个律师一起合作一个案件时,真正获得自我满足感的只有一个律师-工作做的最多且完成核心工作的律师。这一点自己的体会是特别深刻的,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深层次“自恋”的需求,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想凸显一下自己的能力,而如果这件事情满足了一个人凸显能力的需求时,一个人则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且基于这种满足感,会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暂且可以理解为超水平发挥。
自己看过一本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个天才,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有很多惊艳的天才,主人公成长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天才一个一个的击败,而且只要被主人公击败过的天才就没有再次战胜主人公的机会,因为他们已经对自己不相信了。而主人公每战胜一个天才后,他会下最大的努力,冒最大的风险去再次提升自己,因为他想让自己的自我满足感持续下去。这就是自我满足带个一个人的成就,也是自我满足感对其他天才的打击。所以拥有自我满足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但是如果你的自我满足感被打击的话,千万不要陷入对自己的“攻击”中,关注你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意识。被打击之后,需要的是重新启动新的自我满足感的模式,而不是陷入自责。看过NBA总决赛的球迷,一定记得詹姆斯在总决赛第五场所爆发的战斗力,虽然他输掉了比赛,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詹姆斯的自我满足感所带给他的战斗力,也不要忘了,总决赛之后,詹姆斯马上恢复了训练,因为他要以其他的方式重新获得自我满足感。
拥有自我满足感本身没有错误,但可怕的就是饱含“私欲”的自我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满足是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所以,自我成就感如果立足于“良知”,这种成就感无需警惕,可怕的就是没有良知的“自我成就感”-你的悲伤就是我的快乐,你越悲伤我就越快乐。
四、为什么追求自我成就感,因为人人都想成为自己的英雄
每个人说的故事,都是在说他自己,每个触动你的故事,都是因为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人生如戏,你就是自己电影中的主角,而这个电影都是由你自己的“人生脚本”组成的。不用费力去寻找你的“人生脚本”,因为所有的“人生脚本”在其他人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
每个朋友向我请教读书的方法时,我的第一个建议一定是多读几本小说,因为我们的人生毕竟有限,但是,一本小说则可以让我们品味不同的人生,尤其是我们可以把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进行提炼,然后作为我们自己自传的一部分。
武志红老师说《挪威的森林》是作者村上春树取材于自己的人生,对此我是认同的,因为,我也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
《挪威的森林》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主人公身边的人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形下选择了自杀,对这一点看完书后我也是很迷惑的。现在回想起来,原来书中早已给出了答案,主人公上大学期间的好友,一位富家子弟,聪明且智慧,但是却对自己的未来不抱有任何幻想,因为他的未来不存在不确定性,或者说他已经掌控了自己的未来,正因为此,所以,他不珍惜当下,不珍惜自己的女友,更不珍惜自己的才华,蔑视一切,在内心也蔑视自己。在这样灰色的环境中,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选择自杀,因为生活没有了色彩。而小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绿子,她热爱生活,虽然她的父亲遭受了不幸,她的姐姐找了一位并不称心的丈夫,这丝毫都不能影响她对生活的热爱,也因为绿子,主人公找到了新的生命力。结合我自身,我之所以对在没有任何原因情形下选择的自杀存在疑惑,是因为我属于一个乐观的人、一个对生命充满敬畏的人,同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小说中的情节则与我的价值观存在冲突,进而让我产生了疑惑。
故事、电影会让你触动,或者身体一震,这是因为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体验,甚至可能是你潜意识中潜藏的感受。这些经历、体验、感受就像一个真空的球体中漂浮着的一块块磁石,当球体外面出现了磁极相反的其他磁石时,二者就会形成连接,而这种连接越频繁,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例如,我小时候是小伙伴里面的老大,上学时是班里的班干部,工作时又喜欢独立负责一项业务,所以我对自己的了解是希望自己变强,同时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强。此外,我喜欢阅读的小说也都是主人公通过不断努力证明自己的强大,而所有人也认可他的强大。这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脚本,也是我自己演绎的电影,我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一个不断变强大的主角,一个我自己想成为的英雄。
武志红老师在课程中提到,我们需要深入自己的潜意识之井,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反映的是最真实的自己。就像《飘》中当白瑞德说出不爱斯嘉丽的时候,斯嘉丽追出去看到的是一团迷雾,这团迷雾就是斯嘉丽自己,斯嘉丽所爱的白瑞德也是她自己,但她无法定义自己为何要去爱自己,爱自己的什么呢,且既然找不到爱自己的什么,那就找到不爱自己的方面,但是,斯嘉丽也没有找到答案,进而就形成了一团迷雾,一团发自斯嘉丽潜意识中的迷雾。
那如何深入我们的潜意识之井呢?武志红老师的答案是找到打动你的故事,从故事中寻找入口。所以,就去看一部你已经反复看了多遍的电影吧,因为,这可能就是你的自传。
五、英雄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饱含深情但不含诱惑的鼓励和支持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见过吗。我见过,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的样子,只要我看到,我就知道它就是这个样子,因为那是一种“心”的力量。
你做到了,我认可你,你做不到,受挫了,我支持你。看到这个概念的解释,让我想到了“人类的朋友-狗”,不管你是贫穷或是富有,一日是主人,终身为主人。这就是一股充满信任的清流,无论做到还是做不到,在我这里,你永远是最好的,因为我打心理相信你。
六、相信你的相信
自我1是我们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
如果学习过《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课程,就可以理解自我1就是笑来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骑手”,它掌控理智,自我2就是黑马,它掌控直觉。其中自我1与自我2结合的方式就是情绪,也就是“白马”。直觉反应是基于外界环境而所做出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这种条反射式行为产生的根源即是我们的“自我1”,就像你如果学会了开车,你的“自我1”即具备了开车的能力,且在开车逐渐熟练后,我们在开车的时候就不会想着怎么挂挡,怎么踩油门,怎么打转向灯等等,而是针对道路的情况直接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自我2”。
“自我2”让我们快速做出反应的原理是身心合一,也是万维纲老师提到的“心流”-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进而忘却了自我。例如,当你习惯用键盘打字的时候,对于任何一个键盘你都可以在不看键盘的情形下进行熟练的打字(字母排列错误的例外)。另外,在写作的时候,一开始你的大脑还是需要进行思考的,但是在写了一定数量的文字之后,你的大脑就不要进行刻意的思考了,那时文字本身好像有生命力一样,它们会自己进行聚集,你只是给他们构建一个聚集的模型一样。就像一些大牛作家经常会说:“不是我构造了这个人物,而是这个人物让我通过文字将其体现”。在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高手不会记忆一招一式,而是在面对攻击时让身体自然做出反应,即“无招胜有招”,此外,这样的高手之所以被称为高手,是因为他们的攻击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因为他们将自己的“自我”与敌人的“招式”进行了融合。
上述所有的“自我2”都是在我们放松且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产生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前提的,例如你本身积累的知识量最多可以让你获得50分,那么即使调动“自我2”,你获得的最高分也不会超过60分,因为潜能的调动的前提是你本身就具有这个潜能。
自我1和自我2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比喻,自我1就是你的储蓄账户资金,自我2就是将你的资金进行最大化的运用。万维纲老师在《精英日课》中提到,虽然“自我2”让我们感觉很好,但是也要留心这种“感觉”,因为在一些情形下它可能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就像在梦中想到的“诗句”,自己觉得非常美妙,但是当你仔细分析这句“诗”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觉得美妙了,因为这些诗句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当然,这种感觉也并不是没有用处,它可以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此观点进行思路上的新的拓展。
在写这篇学习笔记时,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入了“自我2”的状态,这时,自己的思维没有任何思考,但是打字的手指却没有停下来,这种感觉很棒,但要让这种更棒的感觉真正的实现,我想还是需要修改和纠正的。因为笑来老师说过我们需要调用“元认知”去纠正我们的思维,这个思维就是我们的“自我1”,既然自我1都是不完善的,那么基于“自我1”所进行的“自我2”的发挥当然也是存在缺陷的。
《世界为何存在》中提到,有时我们追寻的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结果,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存在,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形成了这种存在,这可能是更加的重要的。因为这才是你所能掌控的,也会激发你获得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2”。
时间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自己经历。
七、合作的前提亦是“相信”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竞争性,是人最重要的人性之一,合作,是战胜强大对手最好的方式。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的发展规律就是在竞争的过程中进行淘汰,谁适应环境,谁就生存。正因为存在这种竞争性,才会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别。强者不屈服于环境、不屈服于规则,他们要改变环境,改变规则,所以才有黄巢的“他日我若为青帝,抱有桃花一处开”,也才有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他们打破了规则,并重新制定了规则,这就是强者,这就是竞争性对他们的塑造。
但是凡事都会有它前提和限制条件,竞争也不例外,即你凭什么去竞争。且既然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也就意味着竞争除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能力外,也会打击另一个人的能力,也会让另一个人的生活更加窘迫,以至于让他成为“被淘汰者”。在这样前提下的竞争还有合作的机会吗,还是合作的竞争都是打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呢。
针对上述疑问,我的理解是竞争的前提是处于同个一水平。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竞争是在同等水平内的竞争,否则,面临你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打击,你当然可以树立远大的目标,但是,你首先要超过你身边的人,就像在上学时,如果我们处于班级10名开外,我们的竞争目标就是超过并成为第10名,而不是直接成为第1名,当然,你如果是天才则不适用上述法则。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竞争双方本身就想追求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你如果变强了,我也要变强。即竞争者都有一颗追求成长、追求变强的心,才会获得所谓的成长,否则,竞争,只会给一方带来压力。大学时期,你可以选择追剧,也可以选择锻炼身体,当然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学霸,或者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所以,在一个寝室的虽然是同班同学,但是每个人的追求却是不一样的。我的目标是读书,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所以对于爱玩游戏的室友就不会给我任何竞争压力,所以双方也不会产生竞争。但是,对于同样追求变强的室友,那么你的竞争压力就会产生,例如,你每天早晨6:30出去背单词,他6:00出去,那么为了证明自己是更强的你可能会选择5:30,在大学最疯狂的时期,我选择了凌晨4:30开始学习、读书,产生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不想落后任何一个人,只想超越,因为,我想证明我是更强的。但是,长期在这样充满压力的环境中肯定是不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我当时也很担心这一点,但是,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当我们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了之后,这种压力感就消失了,换句话说已经转化为了合作。你有提升能力的方式,很好,我也有,咱俩沟通一下,我们和外面的人再去竞争,这可能就是喜欢竞争的人的天性,认可对方,然后共同去挑战一个新的对手。且正因为竞争,才知道了各自的能力是什么,才会激发一种基于能力的互信。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因为合作,才能竞争过更强的对手,但是合作的前提是各自对对方能力的认可,如何认可呢,在竞争的过程中能力的“互信”就已经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