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后东沟
1.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后东沟下口叫东沟门的,位于王金庄村西大南沟南叉,距村约1公里,前至小石崖沟,后至后东沟,上至山垴,下至渠地。东径113°53′,北纬36度°64′,海拔850米,前东沟土薄沟浅,地形以圪梁为主,地块窄而短,分布不规则。站在沟口,便可窥见前后圪梁圪脸圪嘴的复杂地形特征。
区域内现状
后东沟梯田共147块,总面积43.21亩,地堰长11300米,现有花椒树297棵,黑枣树26棵,柿子树5棵,核桃树4棵,桐树10棵。石檐子2个。
出于章节编排考虑,把大南南叉渠凹地统计在本节里。
南叉渠土地共33块,总面积24.45亩,石堰长2234米。花椒树377棵,黑枣树39棵,柿子树3棵,糖梨树1棵,桐树12棵,新栽核桃树近百棵。水窖3个。
土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后东沟土层较厚,黑土为主,红黑土夹杂,圪梁面积大,适宜种植耐旱的谷子,兼之以轮作玉米、青豆、豆角和红小豆等豆类。
渠地肥土深厚,土质优良,性状偏粘,黑红土混合,适宜多种作物和树木生长。1970——1980年代,渠内全部种作小麦。90年代后,弃种小麦而以种植蔬菜为主,后半部分轮作玉米、谷子、高梁、大豆,前半部分种植白菜、西红柿、萝卜、南瓜、豆角、青菜、茄子、黄瓜、大葱等各类蔬菜。
历史传承情况
南叉渠梯田明末清初由李氏世祖李昇开发,后由次子李让一支继承。1946年前,部分卖给曹贵堂和曹书只一族。1956年,该渠土地随户主的户籍,归三街和四街两个大队分散耕种。1976年将分散的插花耕地,后东沟分给四队,渠地划分给一、三、四、五生产队。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尽量让每户都种点好地近地,于是33块渠地由刘耀文、刘兰榜、刘国平、刘香吉等39户耕种。其中有些地块用石板界开,形成一地多户的格局。水库北岸一块地分到29户。
沟内土地由李富海、曹金海、曹江海等20户承包。
地名的由来和故事传说
调地时后东沟调给四街第四生产队,该沟土地面积不大,分得很碎。分地时划为机动地,以后人口增减就用后东沟的土地找补。
20户都分点但都不多,耕地时不值得抬玄耕机,有驴的户用驴耕,没驴的户,人工锄刨。此沟20户中,有8户喂养毛驴。
后东沟梯田大部分由李春荣开发,财主的好地。目前没有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