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浑浊是一种常态的时候,清白就是一种罪过,海瑞的清白就是一种罪过。
引言
纵观明朝历史,海瑞应该算是唯一异类,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却不见容于朝堂,大明官员人人视海瑞如寇仇,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连皇帝也不喜欢这个“儒家廉吏”。与朝堂的反应相反,明朝百姓却纷纷崇拜海瑞,称他为“海青天”,因为海瑞真的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是不是官场和民间存在两套评价体系,所以才会对海瑞出现两个极端的反应。接下来让我们仔细分析下。
平步青云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但之后两年会试均名落孙山。
嘉靖三十三年,海瑞得到了一个机会,以举人身份被任命为福建南平县教谕,这是个不入流的官职。因为在南平教谕任上的出色表现,嘉靖三十七年,海瑞被任命为浙江淳安知县。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从淳安调任江西兴国知县。
海瑞在淳安和兴国两县的政绩是出色的,他重新清丈土地、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因在两任县上任职成绩卓越,嘉靖四十三年,海瑞被选拔为户部云南司主事,官职正六品。
十年时间,从不入流的县吏升迁为正六品京官,对毫无背景且做人不知变通的海瑞来说,这已经是火箭式提拔。
不畏上官
海瑞个性耿直孤介,做事遵守规则,从不逾矩。不管官职多么低微,对待上官总是按照明朝律法要求行事。
他在南平执教期间,御史到南平县学视察,县学内其他吏员和教师都跪在地上向御史问安,只有海瑞长揖行礼,海瑞说到:“如果是在御史办公衙门,应该行下官之礼,但现在是在县学,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地方,不应该磕头行礼。”海瑞只是遵守大明律,但在同僚看来,这等同于不懂礼数,因为在所有官僚眼中,下官见上官就应该跪地行礼,不用区分地方,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潜规则”。但海瑞偏偏不吃这一套。
在淳安任知县时,直浙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耍起官二代的威风,把驿吏倒挂起来。一般县太爷遇到这种事情,肯定是既要磕头赔礼还要好吃好喝招待胡公子。但海瑞偏偏不是一般县太爷,胡公子不是官员,所到之处无非是仗着他爹胡宗宪的势。海瑞对手下说道:“过去胡总督考察巡视各部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海瑞便将胡公子的钱财抄没,并且派人将事情禀告了胡宗宪,胡宗宪也是哑巴吃黄连,摇头苦笑而已。堂堂胡总督也没想到居然会有这么不开眼的下属。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严嵩的大走狗鄢懋卿巡视两浙盐政,一路贪污勒索。 但是经过淳安时,海知县不仅提供的酒饭十分简陋,还高声宣言县衙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鄢懋卿虽然暴跳如雷,然而他知道海刚峰的厉害,也只能忍气吞声离开。
在海瑞眼中,无论你是何官职,行事作风必须依大明律,超出大明律要求的,概不奉陪。所以他有底气拒绝对上官的谄媚和逢迎。严格遵守大明律的官员,在有明一代,可能只有海青天一人而已。
冒死上疏
如果说对待上官不卑不亢是海瑞想博得名声,那么对皇帝也敢犯言直谏,就说明海瑞活着不只是为了名声,他有他的信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上了那道名垂青史的《治安疏》,他在奏疏中毫不留情的批评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问题。这种批龙鳞的举动,在君权达到顶峰的明清时代实属罕见。
心胸狭隘的嘉靖勃然大怒,将海瑞打入诏狱。把海瑞抓起来的嘉靖左右为难,杀了海瑞倒成全了他忠直劝谏的名声,自己反倒落得个滥杀忠臣的坏名声,不杀他又实在气不过,索性关在诏狱里不管不问。
相信在当时的官场中,除了严嵩这种权奸宵小,其他官员对海瑞莫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海瑞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国政在嘉靖和严嵩的手中已经败坏到了极点,终于有一个官员敢说话了。
浑浊的世界里,海瑞仿佛手持一把利剑,横空劈了一剑,终于有光照了进来。
升官后被弃用
嘉靖四十五年,昏庸的嘉靖终于死去。海瑞被明穆宗朱载垕从狱中放了出来,被调往通政司任职。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升调右佥都御史(正四品),之后外放应天巡抚(从二品)。
出任应天巡抚的海瑞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战场,他打击地方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所以百姓一致称他为“海青天”。
大明朝百姓好像迎来了自己的太阳,原来做官的不都是一个德性,还真的有好官,他真能为民做主。
海瑞实在太异类,他在应天的所作所为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不能再让他搞下去。
高拱斗倒徐阶后成为内阁首辅,他把海瑞从应天巡抚的位置上拿下来,发配到南京户部去任闲职,海瑞于是辞官回乡。张居正上位首辅后,也不喜欢海瑞,干脆不起用这个马蜂窝。
到了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素来器重海瑞,所以调海瑞到南京任吏部右侍郎,之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明朝属于二京制,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相同的文武班子,但是南京远离中枢,基本上是养老闲职。海瑞虽被万历重用,也只属于吉祥物的意思。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 ,七十四岁的海瑞去世。海瑞没有儿子,同僚佥都御史王用汲给海瑞筹办丧事。海瑞不愧是明朝第一清官,堂堂一个正二品大员却穷的办不起自己的丧事,王用汲只能凑钱给他办丧事。
万历皇帝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忠诚耿介,这个谥号再适合不过。
是什么缔造了这样一个海瑞
中国人大都是折中主义者,当处理一件事情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互相妥协一步,找一个折中的办法,这个事情就办成了。
而海瑞不是折中主义者,海瑞一生都在践行两件事:大明律和儒家伦理道德。这两个东西是指导海瑞行事做人的准则。
海瑞行政措施一切以大明律为准绳,并且按照大明律的最高原则去执行,且一丝不苟。
海瑞自小学习儒家经典,身上有着明显的儒家知识分子的特征,儒家伦理纲常要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海瑞严格执行。
当嘉靖皇帝去世的消息传到狱中时,海瑞呕吐出吃进去的食物,哭嚎不止,在海瑞看来,嘉靖虽然有过错,但毕竟是君父,君父亡故焉能不心痛。此一事便是海瑞忠臣孝子的例证。
一丝不苟遵循大明律和儒家道德,再加上忠诚和孤傲,终于缔造了历史上“唯一”的海瑞。
如何评价海瑞,能臣还是廉吏?
海瑞算得上能臣吗?恐怕不是,他顶多算个廉吏。
真正的能臣应该是张居正、李东阳、杨廷和、杨士奇这样的大臣,善于权谋工于心计,朝廷内外纵横捭阖,只有这样才能接近权力中心,才能实现理想抱负。
在充满权力斗争的朝堂,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为民做成一点事情。
而海瑞,虽然手持大明律和儒家道德这两把宝剑,但却无处施展。当他在应天巡抚任上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仅半年却不得不被调任闲职。
空负“海青天”之名,没有实干业绩。
估计海瑞自己也很纳闷,明明自己严格按照大明律法和儒家道德做官为人,这是教科书上要求的,为什么自己会这么让人讨厌呢?其实社会运转法则永远是两套,一套是明面上的,按照书上规定的理想状态去运行;一套是背地里的,按照世俗社会的人情世故去运行。
海瑞只做明面上的官,所以不被接纳,更不会干出成绩。
但是海瑞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清官廉吏的典范,做官除了和光同尘外,还可以有独善其身的做法。
尊重法律,崇尚道德,再有一点信仰,即使不是海瑞也有七分像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