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一侯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细草老师第一课的作业:看见小暑,要求构图简单、柔和光线、小暑元素、有典型人物或时机。答题先审题,都要满足,很难。
北京这几天的天气很不配合,接连几天都是阴天,虽然拍摄都在傍晚,但与晴天的光影效果相比差强人意,只能碰运气。
第一天我去了家附近的公园及广场,光线很暗,拍着拍着就成了夜色。
在公园草坪前的座椅上,我看到两个大爷坐在背面,三个大妈坐在前面,每个人都拿着扇子边扇边聊天,很切暑气的题,可是前面有障碍物遮挡,拍到需要走很近,我也不好意思突兀的搭讪,只好作罢。广场喷泉里嬉戏的孩童,浅唱低吟的歌手,小吃、餐馆,三五人群,这就是城市的夏天吧。
第二天,什刹海
沿着不知名的胡同走去,破落的四合院,残缺的房沿儿,敞开的门内,多见堆积的杂物和破旧的自行车,胡同里空旷无人,偶见几个老人走过,恍然间我仿佛回到一百年前,走过老舍笔下的北平。这才是有历史的北京,北京的历史不属于那些高楼大厦,而只属于这些胡同内的沧桑和京腔京味儿。突然一阵鸽哨声,一大群鸽子呼呼啦啦从头顶飞过,遮住了胡同里狭窄的半边天空。它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天空一遍又一遍的画着圆圈。哦,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虽然我不是北京人,但是我印象里的夏天不就是这样的吗?蝉鸣,蛐蛐声,鸽哨声,听到这些就意味着盛夏的到来。类似《小龙人》和《好爸爸坏爸爸》(暴露年龄),或者成年以后的《空镜子》,我已记不清,似乎所有拍摄北京胡同的电视剧,鸽哨声就是标配啊。
只不过胡同太过幽静,拍摄人文题材,怎么能够没有人呢?不知怎么七拐八拐,我走出胡同,来到分割前海后海的银锭桥。一位老者首先吸引了我的注意,他头戴草帽,手推收破烂的小车走街串巷,他与热闹的人群格格不入。我站在银锭桥边拍了很久,看着人潮一波一波的走过。繁华热闹是最好的掩体,匆匆走过的人们谁会在意我的镜头呢?
拍摄人文题材老师说要走的足够近,要沟通交流。可我却常常有那种抽离感,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我怯于走近他们,也不愿意打扰他们的自然状态。
台阶上一排排纳凉的人们,忧郁的青年夜色下拉起婉转的马头琴。
第三天:玉渊潭公园
一进门没走多远,就发现让我眼前一亮的风景。两个双胞胎姐妹俩在河边捞鱼,一个负责捞,一个拿着荷叶盛。同伴走过去跟她们搭讪,问我们可不可以给鱼拍个照片,我却忍不住要笑场。这种有目的的攀谈,总是让我觉得心虚。只抢拍到几张,还被荷叶挡上了脸。小姐俩很快就走了,她们大概想这两个怪阿姨要干什么。
天真的孩童总是最容易靠近的,回程我们还碰见捞鱼的小男孩,永远记得他明亮的眼神,认真回答着我们的问题,不忍亵渎。
一位女士带着耳机在人群里放声歌唱,不大看得出她的年龄,也许跟我们相仿,也许比我们年轻。在喧嚣的人群里她有一点胆怯,但又非常的坚持。她唱了一首又一首,使得她在暮色里显得格外明亮。我想起那首歌:一人有一个梦想,两人热爱渐迷惘,三人有三种爱找各自理想(此处请用粤语,话说这首歌是不是跑题了),有梦想的人闪闪发光!
捞鱼的祖孙,健身的青年,打球的人群。
水面波光涟涟,映着高塔的倒影,这就是我所看见的小暑。在被我们忽视的生活里,每个节气,每个气候的变迁,每个岁月的流转,只有用心的走进,才能发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