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班级的4人合作小组已经成立三周多了,每个小组的最初成立方式是统一的,都是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经历的磨合时间和磨合方式也都是在同样的数学课上,所以无论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大学习社群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小学习社群,环境的自变量是同质无差别的。但三周后,大学习社群和小学习社群都慢慢开始出现不同方向和不同状态的发展和生长。
「大学习社群」
在上学期前期,娃娃们是相对独立的学习角色,对于入小学的生活还在适应阶段,和同学也是初识,没有相互了解。慢慢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度后,课堂活动开始尝试以同桌2人小组的形式讨论,约定了2人讨论规则(1号先听后说,2号先说后听),初步培养生生之间的倾听与表达,主要是倾听习惯,因为大部分娃娃根本没有倾听别人分享的意识。这学期,前一个月还是继续采取2人小组形式,第二个月成立了4人小组,同样用于小组讨论。第一周是成员相互熟悉建立默契、树立讨论和分享规则;第二周尝试小组分工分享,发现对于一年级娃娃来说,4人一起上台分工分享的效果并不好,原因是缺乏分工意识,当然这也是需要慢慢铺垫的;第三周我明显感觉两个班的风气变化不一样,A班明显越来越浮躁,好几个小组上课经常聊小话,队长管理意识弱,而令我有些意外的是B班的数学课画风真的突变,小组合作意识明显比A班强烈,队长们也很有责任心,上课的常规真的好了很多很多。
目前看来,“4人合作小组”这一自变量在B班发挥的作用更大,
「小学习社群」(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