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

书友,大家好!我是徐俐,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与人际沟通有关,书名叫作《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

一、什么是被动攻击

一听这书名,我们立刻会想到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人是这样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比如说,情侣两个人在路上走,遇到了男孩的一个女性朋友,男孩跟这个女性朋友就很热络地聊了半天,但是他没跟自己的女朋友解释一句。这女孩心里当然就不高兴了,心想:“这女生是谁?你也不给我介绍。你没把我放在心里是吧?你怎么这么不在意我的感受!”所以这个女孩的脸一下就垮下来了,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全变了。男孩问她:“你怎么了,你生气了。”女孩却说:“没事,没生气,生什么气。”她心里想的是,我不能把这种愤怒表达出来,不然显得我多小家子气,多没气量。于是她选择的就是被动攻击。

除了像女孩这样的不明说,有的人还会说反话、跟你冷战、消极不配合。比如说,玩消失、摆臭脸、指桑骂槐、各种讽刺等等。那这种行为叫什么呢?作者就称之为被动攻击,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自己觉得不高兴,但又害怕冲突,不想采取正面交流的方式,于是就用这种消极冷战、摆臭脸、说反话等等方式来应对。

作者是一位有二十年愤怒管理研究的临床医生,她认为被动攻击是一种心理应对机制,当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或是害怕爆发冲突的时候,就会用这种表面上和气但是拐弯抹角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诉求和隐藏的愤怒。

你是这样的人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被动攻击会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损害?自己如何觉察?如何同身边有被动攻击倾向的人相处?这就是这本书要带给我们的内容。

路一鸣老师讲过一本书叫作《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那本书主要讲的是情绪化思考、情绪化的原因、改善情绪化的方法。其针对的问题是自己的情绪一旦向外释放就不受控制,我们应该如何控制和应对这些情绪。而我要讲的这本《你生气,为什么不明说?》,它所阐述的是被动攻击行为,恰好跟情绪化问题是反向的,是例如愤怒这样一些负面情绪被压抑后,以另外一种会伤害关系、伤害自己的方式进行被动攻击的行为。所以这两本书恰好是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互为补充。

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被动攻击的行事作风。被动攻击又被称为消极抵抗或者是隐形攻击,就是一种以看似没有敌意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愤怒的一种手段。我们来看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Lucy的姑娘,她特别讨厌早起床。她是个学生,为了叫她起床,她妈妈总是喊了又喊,但是她每次都躲在被子里假装没有听见。事实上,Lucy非常清楚她的妈妈什么时候会气呼呼地爬上楼来敲她的门,而她一定也会在她妈妈敲她门之前赶紧起床冲进浴室里去。

为了结束这样一种拉锯战,Lucy的妈妈就用了一个新招来对付她。妈妈跟她说,从今天开始,只叫她一次。于是第二天早晨,她妈妈真的就只叫了她一次,而Lucy也就真的起床了。但是她占用了全家唯一的一个厕所,慢吞吞地刷牙、洗脸等,她终于打开门的时候全家人都等在门外头,因为不能上厕所,大家的行程全都打乱了。而Lucy只是伸了伸懒腰说:“唉呀,我已经照你说的做了,我真的没有完全清醒,所以我动作就是慢了点。”在家里人的眼中,Lucy的这种拖延战术或许看起来是故意的,但是Lucy可能不明白她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动机。

后来Lucy去上大学了,但是她上的那所大学不是她自己想去的那所大学。爸爸妈妈说,那儿学费太贵了,他们付不起,她就只好上了离家两个小时车程的一所学校。爸爸妈妈说,这里的学费他们勉强可以应付,而且还给了她一张信用卡,结果她把这张信用卡直接刷爆了。后来Lucy在学校里跟她同学相处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可以被称之为被动攻击的行为。

事实上,她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这种模式当中。比如说,她刷爆她父亲的信用卡,其实就是一种报复行为。也就是说,因为你不让我去上我想去的学校,那我觉得我就应该拿回我应该得到的东西。她就用刷爆信用卡这样的方式回应她的父母。如果Lucy长期以这样的方式去跟别人相处的话,她应该会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受欢迎的人。

其实,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被动攻击的痕迹。比如说,我们会口头答应某件事,但是转过身会跟自己说:“烦死了,我干嘛要答应。”对那些已经答应的事情又表现得拖拖拉拉,不及时去办,甚至就是有意拖着不办,找一个借口到时候就把它给拖黄了,然后告诉人家我的各种原因没有办成。其实真实的想法就是,你根本就不想答应,只是你不敢表现出你的不情愿而已。

二、我们为什么会被动攻击

人为什么会采取被动攻击的方式?不敢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不高兴,不愉快为什么那么害怕人际关系的冲突和决裂呢?尤其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和为贵”“息事宁人”更是常态。于是人们已经习惯压抑自己的不高兴和愤怒。久而久之,要么是把愤怒压抑到意识深处,让自己轻易地觉察不到,要么就是压抑得太久而突然爆发。

其实我们如果回到人之初,人在孩子的时候是想高兴就高兴,想不高兴就不高兴,那是一种最天然的状态。那什么情况下这种状态会改变呢?作者是这样分析的。

首先,原生家庭里,如果父母双方当中有一方很强势,另外一方很弱势,孩子几乎难免都会有被动攻击的倾向。因为弱势的一方就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对付强势的一方,所以不知不觉当中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而长大以后,孩子他面对权威人物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去参考他父母之间的那种应对方式。所以父母的强弱之间造成的被动攻击方式,会不自觉地影响孩子长大后面对权威人物时的应对方式。

第二个就是得不到接纳。因为给孩子制定了过高的标准,所以导致孩子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回避他们认为自己达不到的期望。也就是你不接纳孩子的不同,你总是提孩子达不到的要求,那孩子很快就会学会他们必须处处配合,必须时刻地讨你欢心。虽然你觉得跟他相处是愉快的,但是他并不一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孩子会给你产生一个巨大的假象。但是孩子要保持这个假象,他会有很大的焦虑,并且这会引导孩子把被动攻击当成处理自身需求的一种管道,也就是孩子很有可能当你的面是一套,背后做一套。

第三就是自卑。在人际关系当中,自卑的人自认为他不配提出要求,认为自己的需求不配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越来越采用被动攻击的策略,就是不敢明着提要求,而是用被动攻击的方式让你意识到,让你去体会他的要求和情绪。其实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变相地提要求。

第四是负面情绪的掩盖。比如现在开心、快乐是被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汇,于是大家就默认像寂寞、愤怒、伤心、焦虑、恐惧,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应该藏在所谓抽屉的深处。我们不应该流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也不想看到别人流露出他们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动攻击就是一副好用的面具。我们可以用它来掩盖所有不被接受的情绪。如果掩盖得足够好,我们甚至会忘记这个面具背后藏着什么,自己的真实面目,甚至都可能已经忘了。

第五是畏惧冲突与害怕失去。我们不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害怕意见相左起冲突而会危及彼此的关系。相对于那种冲突、决裂,人们发现把嘴巴缝起来更容易。

第六是儿童时期有受虐经历。当儿童认识到自己对周围环境中那些凶恶的大人无能为力时,他们就会压抑住自己的激烈情绪。而那些受到压抑的感受经过某种心理机制就会演变成怨恨、愤怒,还有复仇这种有毒的情结。比如他会说:“你走着瞧,总有一天让你好看!”

第七是愤怒情绪被压抑。因为我们认为愤怒这些不良的情绪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所以还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学会压抑愤怒。前面提到的是害怕冲突与失去,其实真正害怕的是冲突引发的愤怒。作者特别提到,如果在孩童时期被动攻击的策略一旦奏效,那种策略就可能会演变成根深蒂固的应对方式,一直延续到他成年之后和伴侣、朋友、邻居、上司还有同事的关系上,成为一种处理人生一切大小事情的固定套路。

这会给我们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巨大的麻烦,因为别人真的不知道你怎么回事,跟你的沟通就会进入到一种原地踏步、无能为力的死循环。因为你从来不正面表达,你只选择被动攻击,这种攻击对方感受得到,但是却说不清楚,轻易也无从打破,所以彼此关系就陷入死循环。对于把被动攻击当成处事之道的人来讲,隐藏和压抑愤怒是他们行为模式的核心。换句话说,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了从来不表达愤怒的人,不是他没有愤怒,只说明他把愤怒隐藏得很好而已。

三、解决被动攻击问题的七把钥匙

那知道了被动攻击形成的原因,该如何改变呢?这里提供了七把改善被动攻击的钥匙。

正视被压抑的愤怒

这第一把钥匙就是正视压抑的愤怒,也就是你要面对你的愤怒,对于自己的愤怒不要回避,要正视。作者首先郑重地提醒大家,就是我们要探讨愤怒,它具有良好情绪可能性。对,你没有听错,作者强调了愤怒是一种良好的、必要的情绪。作者认为我们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愤怒就是不好的。作者就用了一组对愤怒的误解和实际真相的对比来告诉大家,很多时候事情真的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我们来看这个对比。误解是,你得有一副好脾气,否则大家不会喜欢你;而真相是,如果你总是一团和气,大家会开始怀疑你真正的想法,也可能会变得因此而不信任你。

再来看一个误解,生气很危险,你会伤害别人或者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说出无法挽回的话;而真相是,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应对愤怒,你就可以避免发怒的危险。如果是把愤怒积压起来,你更有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

比如误解是,愤怒会挑起令人痛苦、不安和不愿意去想的问题;而真相是,除非把深层的问题谈开,否则你只会越来越痛苦。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你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比如误解是,生气有百害而无一利;而真相是一旦明白自己为什么生气,你就能够了解到自己的需求。如此一来,对接下来要怎么说和怎么做,你才能做出审慎的抉择。

再比如误解是,愤怒是人际关系的终结者,我不想落得众叛亲离;而真相是,当你能够检视自己的愤怒,并且能够审慎地表达时,你就是为更良好的沟通和更亲近的关系开了一扇门。

听见了吗?真相和你想象的很多东西完全不一样,所以要敢于正视自己的愤怒,同时要学会培养自己觉察愤怒的能力。如果你对愤怒的觉察比较迟钝的话,有几种状态是可以帮助你觉察到的。比如说生理上,当你遇到不愉快甚至触发到你的愤怒的一些点的时候,在生理上你会肌肉紧绷,你的脸会发烫,头痛。在行为上,你会来回地踱步、握拳,甚至突然提高声调。情绪上,你会烦躁、忧郁,而且在某个人身边的时候会让你倍感焦虑。在思维上,你会满脑子充满敌意,在那儿自言自语,在那儿编小作文,在那儿编故事,在那儿编画面幻想采取哪一种攻击或者是报复性的行为等等。

这些都是你已经心生愤怒的表现,没关系,最好正视它,人会生气,纯属天性。你不仅要觉察自己的愤怒,并且要适时地表达。表达愤怒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表达,愤怒不一定是坏事。而对那些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对付你的人,你也可以正面地回应。

理清情绪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把钥匙就是要理清情绪底下的思维,你要知道你为什么会有愤怒的情绪。这个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作者首先列举了一个公式叫作a+b=c。在这个公式里面,a指的是事件,b是心念,也就是你心里的念头,c就是结果。所以,a+b=c,事件加心念等于结果。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这样一对从小长大的人,一个叫琳达,一个叫弗兰妮。有一次她们一块儿去买衣服,你就看看她们对待买衣服这同一件事情产生的结果是什么。你比如说挑衣服的时候,服饰店的女店员就说:“你看,这件衣服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你可以试一下别的,比如说蓝色这件或许更加衬托你的肤色,我觉得这件也许更适合你。”

于是,琳达听到这个店员的建议之后,她觉得很好,她觉得我穿另一件衣服应该很好,那我就试试。所以琳达就很高兴地接受店员对她的建议和帮助。而弗兰妮听到同样的建议,她的反应是什么呢?我穿这件衣服丑死了,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我的肤色,我的衣服品位很差。这个店员难道是这样想我的吗?于是弗兰妮就想,你以为你是谁,凭什么给我出主意,凭什么侮辱我,瞧瞧你自己身上穿的什么?她就是故意让我觉得我很笨,我很丑。我知道我很笨,但是我长得不难看。一旦有人想侮辱我,我就会生气。

你看,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建议,在不同的人心中产生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最后就是琳达很愉快地买下店员建议的那件衣服,非常高兴。而弗兰妮最后觉得你瞧不起我,走了,你们店里的衣服太差了。她用的这么一种方式,其实也可以说成是被动攻击的方式,表示了她当时的不悦,就是我一走了之,我不买了。

这就是这个作者列的这个公式,a+b=c。你要理清你情绪底下的思维到底是什么,这个所谓的思维就是你的心念。你看,事件加心念得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琳达和弗兰妮之间的心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她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

琳达的家庭从小就鼓励她敢于尝试新事物,就算她做得不好,家人也会用爱来回报她的努力。父母总是会告诉她,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丫头,你的努力,积极主动就不会白费。比如说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处罚,但是当琳达受罚的时候,父母会跟她解释,你做错了什么,下次要怎么改进。所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琳达就觉得碰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向父母去求救,她的父母是可以依靠的。而父母不但愿意了解她,更重要的是,父母都很爱她。

但是弗兰妮就不一样了。她的父母为人谨慎,父母总是告诉弗兰妮自不量力是非常危险的。弗兰妮碰到问题的时候,父母就会跟她说,有人天生就是比较笨,有些人就是笨。她父亲甚至会叫她:“喂,我的小笨瓜。”虽然父母有时候会给她一堆的礼物,但是每当弗兰妮做错了事的时候,父母就会大发雷霆,常常还会把礼物没收了。如果她因此生气,那父母就会没收掉更多的东西。所以在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当中长大的人,琳达和弗兰妮,她们最后呈现出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琳达后来在一家公司里做得非常好,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弗兰妮因为不信任权威人物,因为从小父母就是她的权威人物,她不相信权威人物。她怕自己一旦承认弱点和缺失,这些人就会惩罚她,就会处罚她。她也认为自己资质平平,所以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期望也非常低。对于这一类人,影响她采取被动攻击的不是愤怒,而是她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她自己的应对方式。对于这类人而言,要理清自己情绪底下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那怎么厘清呢?作者也给了几个建议。第一就是你要辨认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别急着做决定,就是我这会儿的真实感受到底是什么呢?第二,就是评价一下,我这个感受是不是切合实际,然后再重新考量一下眼前遭遇的情况,再给予恰当的回应。

所以作者再次重复,这些心念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所以你有力量改变这些心念和思考模式。你要认识到,让这些小时候形成的非理性的心念左右成年以后的行为,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充满不必要的波折,你的人际关系会因此而受损,因为大家不知道你怎么回事。比如说那个店员,他会怎么觉得呢?我说错什么了吗?我不过是给了一个建议,结果你看你,你走了,你生气了,你说我们的衣服不好看,你挑剔我们的衣服了,所以店员完全不知道你怎么回事。这就是作者说的第二把钥匙,要厘清自己情绪底下的思维,要搞清楚自己的心念到底是什么。

倾听身体的信息

第三把钥匙是,倾听身体的信息。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对再婚夫妻,女的带着三个孩子,男的带着两个孩子。平时,他们是和女方的三个孩子一块儿生活的。但是每个月都会有两个周末,男方家的两个孩子也会和他们一起生活。

问题就在于这男方家的孩子来了以后,这个男的经常不在家,因为他工作忙,老在外边。这个女方在家里是个全职主妇,当然她在家里还会做一些兼职的工作。所以,平时她照顾自己的三个孩子还行。不过,如果这时候男方的两个孩子再过来,而男方又不在家的话,她经常会觉得焦头烂额,她应付不了。因为男方家的两个孩子她不熟悉,不了解,所以不像她自己的孩子那么好管。

久而久之,她就感到很烦,后来这些孩子来的时候,她就会出现身体上的不舒服。比如说,这些孩子在到来之前的前几个小时,她就开始头疼,疼得不行。而只要这些孩子在,她就咽不下饭。有一次,她干脆找了一个保姆来照顾那几个孩子,自己躺在床上休息了。这男的一回来一看,你怎么不照顾孩子,你为什么躺这儿?还有一次,因为她不照顾孩子,那两个孩子没人管了跑出去了,她也不着急,她就躺着。

所以你看,显然这个女方头痛、吃不下饭,她都没有认真去感受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因此看出,她其实已经陷入了被动攻击的一种恶性循环当中了。她用这样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她内心的不满,她其实真的不愿意男人不在家的时候替他照顾孩子。其实说到照顾男方家的孩子这件事情,如果她觉得负担过重的话,她完全可以用更加正面的方式跟男方提出来,并且共同商量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她没有这样去做,而是任由这份负担和她的愤怒日积月累。

作者说,情绪是一种天赋,它告诉我们周围的一切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界限受到了侵犯,或者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作者进一步说,人都有界限,而每个人的界限并不一样,这些界限就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有形的身体,以及无形的小我和身份,比如身份的认同。一旦有人越界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受到威胁。

显然,这个妻子会觉得,让她独自一个人照顾五个孩子,她完全不可能承受,她觉得个人的利益和需求受到侵犯了。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受到威胁都会产生同样的反应机制,这些威胁就会成为让人生病的一大原因。研究显示,长期存在的压力是老化和生病的帮凶。身体的不适就是心情受到压抑的明显的信号。所以作者特别提醒大家要辨识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一旦你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不去倾听这些情绪传达的信息,你一定就会面临一些后果。

因为愤怒是被动攻击循环当中举足轻重的一环,除非我们正视它,释放它,否则愤怒永远不会消散。而压抑愤怒就意味着对自己,对他人,并不诚实。这个不诚实的我,其实就是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在不真实的假面具底下,我们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离得越来越远,我们随时像个傀儡那样表现出人们希望的“你是一个好男孩,你是个好女孩”般的言谈举止。

很多人会对自己的真实情绪感到羞耻,也为不知该如何表达情绪而感到不安和困惑。也就是说,他羞于表达。这些没有被消化和释放的情绪,身体都会记住。有被动攻击做法的人对自己情绪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视而不见。但人的心理构造就像一个袋子,除非你正视这些情绪,接受它传达的信息并加以化解或释放,否则它就会一直在袋子里。

对于被动攻击者来说,他们的袋子可能就会胀得很大。你想想看,背着这样一个沉重的包袱得消耗自己多少精力?所以每当人再次遇到相似的事件,旧有的情绪就会再次浮现,跳出来给我们带来伤害。如果某年某月的某个事情当时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它就真的会深深地长进你的身体里,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它就会加倍地爆发出来让你难以承受。

所以疗愈的过程是摆脱被动攻击行为中很重要的一步。你要和情绪,尤其是跟愤怒共处,你要倾听它想告诉你的信息。作者说,听见身体的声音关键在于正念(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等发展而来。指有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不作任何判断、分析,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正念能够帮助我们拥抱真实的感受,包括愤怒在内。所谓正念就是关注当下和此刻,多体会当下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从而去了解更真实的自己。通过正念,你可以觉察到身体的觉知感受,而且你要诚实地去迎接那种感受。

书里还列举了很多帮助你练习正念的例子。一方面,你可以通过这种练习去向内部,向里走,从自己的内部觉察;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观察到你周围的环境,你将临在当下。(临在指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临在就是你完全跟你的身体合二为一。

作者说,正念是一把开启被动攻击牢笼的钥匙。练习正念的关键前提在于你要放弃控制自己。只要放松下来,看看心里浮现出什么。不要试图为你的内在世界打草稿,或是硬把一开始就浮现出的感受引导到自己喜欢的结论上去。你只要保持好奇,保持客观。

或许你认为正念是要在昏暗的房间里去练习,或者是一定要搭配什么熏香或什么冥想音乐。其实都不必,事实上这个正念练习是随时随地可以开始的,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练习正念。我记得有一次樊登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当他感觉到因为某些事自己情绪上需要更稳定些的时候,他这么跟我说:“你用手去摸一摸你手中这个杯子或者是你旁边这个扶手,你去仔细地感受一下这个杯子的质地还有这个扶手的质感。你专心去感受,你的心一下就定下来了。”

其实樊登老师说的这个就是正念。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纯粹就是活在当下,无时无刻不正念。那正念的另外一个重点就在于不判断是与非、好与坏,纯粹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因为不喜欢当下的感受而产生远离。而远离当下就是因为这个感受我不喜欢,所以我就远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活在一个虚假自我的外壳里。正念可以帮助你打破这个外壳,释放里面那个真实的你。你可能以为自己很文静、很开明、很风趣、很聪明、很乖巧才会招人喜欢,其实不是,现在你有机会重新找回那个被你抛弃了的身份认同——那就是无论你是谁都没关系,因为那才是最真实的你。

设立情绪界限

第四,就是设下情绪的人我界限。界限问题在被动攻击当中非常关键,也很容易被忽视。被动攻击者对于自己的界限在哪里通常是很模糊的,这常常会导致他在自己的界限被打破的时候就下意识地用被动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但是这种方式常常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凯伦和雷是一对夫妻,是一对情侣。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单独约会一年多了。后来凯伦就觉得既然双方也曾待在一起,所以她觉得搬去跟雷一块儿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为之前约会的时候每次约完会准备回家,雷就说:“我们要是住在一块儿就好了,这样就不用分开了。”所以,当凯伦的房子租赁时间到期,而且房东恰好也要调高她的房租时,她就觉得现在可以搬去跟雷住了。她就跟雷说:“我现在可以搬去跟你住了。”

雷不但同意了,而且表现得特别期待。但是他补了一句话说:“反正我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房子空着也很不划算。”这凯伦听了这样的话就觉得特别受伤。但是她就决定,别把这事放在心上,只当是风吹过去了,不往心里去。这个雷确实是经常要出差的,一出差就两三天。而凯伦既然住进来了,她就会稍微地挪动一下东西,让自己住得更习惯一点。其实她挪动的并不是什么大件家具,她只是把自己最喜欢那些杯子、厨房里的一些小用具,还有自己的一些书摆出来。但是,雷出差回来以后,一定要把他所有东西物归原位,他把凯伦的东西全部塞到另外一个角落,凯伦就会觉得这一点都不像她的家。

还有,凯伦把购物清单贴在厨房的冰箱上。但是轮到雷去买东西的时候,他要么不是忘记带上那个清单,要么就是漏掉了凯伦在清单上写明的她爱吃的东西。雷只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凯伦邀请朋友来家里吃晚饭,雷要么迟到,要么就根本不来。他会说:“宝贝,对不起,我工作忙,反正你有朋友陪着你不会想我的。”反正,就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

终于有一天,凯伦瞬间爆发。她就把自己的行李箱从衣柜里拖出来开始打包行李。这男孩一紧张就说:“你要干嘛?”女孩就吼:“我要走,反正你也不想让我住在这儿。”男孩说:“宝贝,你怎么能说这个话呢?”男孩伸手去抱她:“拜托,不要走。宝贝,你不能走,我真的非常需要你,拜托你不要离开我。”结果听他这么一说,凯伦又留下了。

举这个例子是什么含义?其实就是雷情感上需要凯伦和他住在一起。但是事实上他又发现,因为凯伦的到来,他个人边界受到了打扰。也就是说,凯伦的到来打破了雷个人独自生活的界限。界限的定义是什么?界限是自我身份认同画出的无形的轮廓的一个边界线。而这个界限主要影响到三个方面:一个是身体,一个是小我,一个是自我形象。

说到身体界限很好理解,就是有人与人之间可以握手、亲吻、促膝谈心,可以靠得很近,很多人对这些都是持开放态度的。但有的人真的不行,别人一靠近他,靠近一丁点都不行,他浑身不自在。他对个人空间非常敏感。这就是所谓身体的界限。

那么,小我的界限在哪儿?(小我:我们通过经历的所有事物、记忆汲取身份认同感并投入了自我感,但它们都是被随意绑定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一个心理结构。小我就是这个心理结构的一个面向)所谓小我,就是我自己,被我关注的这个自己。那小我的界限在哪儿呢?就是接受别人亲密程度的度。这个度既是一种情绪情感的界限,也反映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上,也就是反映在跟别人接触当中自我感受的那个接受的度,这就是小我的边界限。比如说,我们会向好朋友去倾诉一些自己的心事,但是一般不可能告诉同事或者是邻居。这就是你跟邻居、同事之间的界限。

再一个就是自我形象,因为多数人在心目当中都有一个自我形象。有一个自我形象的界,或者说有一个自我形象的定位。那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你自我价值的一种反映。我们每个人都很看重自我价值,很看重自我形象。它会反映在哪里呢?我们在家庭、职场、社会上的一种角色定位。那自我形象不仅关乎一个人的角色,也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当你的自我形象这个边界被别人碰到,或者说被别人否定了,不被接纳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愤怒。

三个界限一旦被触碰,人的心理感受一定不好,情绪一定会因此而改变。所以要能够洞察自己内心的感受,才能够捍卫自己的界限。受到攻击的时候,贴近内心感受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愤怒,而且他会停下来检视一下这个愤怒的源头。他就会判断什么样的言行和行动是对眼前威胁最好的反应。

作者特别提醒,对于习惯被动攻击的人来说,把愤怒藏起来是一种标准程序。他们害怕如果自己坚守了界限,身边的人就会弃他而去。结果他们基本上就不捍卫自己的界限。久而久之,这些界限就完全失去了意义。换句话说,别人不知道我这样对你,你会不高兴。如果界限不断地被别人逾越,但是又从来不表达的人,你想想看,他能高兴吗?他能开心吗?不可能的。

所以作者说,良好清楚的界限是降火的法宝。这些界限的存在不仅能够减少压力、焦虑和冲突,而且能够增进相处上的默契度和舒适度。一旦你知道自己和对方的界限在哪里,我们就能够培养对这些界限的敏感度,并且养成尊重这些界限的意愿,所以设下健康的界限是克服被动攻击行为的重要一环。

明确而坚定地沟通

我们再来看第五把钥匙,明确而坚定地沟通。在第四把钥匙中我们已经看到,界限是被动攻击关系当中的重大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的界限在哪儿,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把钥匙就是要帮助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超越自己的行为,至少是朝着更诚实、更直接的沟通多迈出几步。进而,你会不害怕冲突,开始表达,找到办法。当然,对于那些处于被动攻击身边的人来说,也会带给你跟被动攻击者如何更积极有效沟通的一些办法。你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建设性的沟通,但是不要激起被动攻击者的攻击行为。而这种沟通法,就是果决型沟通法。

这种沟通法清楚又直接,它源自强大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建立界限,表达需求,捍卫权益的渴望。采取这种风格的人是愿意倾听的,而且愿意理解谈话对象。他们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心平气和、态度尊重、自信,而且乐于配合、乐于倾听、稳重自持。

显而易见,果决型沟通法是有利于巩固人际关系,帮助双方了解对方,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所以说,果决型沟通法是双赢、有效的办法。对同一个事件,我告诉你,我怎么想,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你怎么想,这多好。话说开了,什么都好。被动攻击者之所以畏惧冲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冲突在他们的眼中只有一个发展方向,要是意见不合,就会气得彼此开骂,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且总有一方会输,通常输的就是被动攻击者。

所以,他们就会压抑怒火,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去表达愤怒。那果决型沟通法,就是最好的人际沟通法。注意在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不要批评、不要指责,而是本着同理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为彼此着想,不去指控对方造成了问题,也不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来修正问题。这一点太重要了。如果你首先就指责、指控:“你看你看就是你,就是因为你事情才变成这样。”这显然没法沟通,所以,你要带着同理心为对方着想,要学习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作者特别提到,听是一种被动活动,因为就生理构造而言,我们的耳朵天生就是打开的,让声音穿过自己的耳道,让内耳的神经末梢接受,我们就听到了。所以听是一种生理行为,但是倾听不一样。倾听,它主动得多,也全面得多。除了耳朵本身,倾听还会牵涉到大脑的思考、记忆和感受。倾听和同理心是一对好搭档,他们一联手就能够破解那些兜来兜去、吵吵闹闹吵不出所以然的那些争论。

允许建设性的冲突

接下来的第六把钥匙就涉及了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应该如何去改变。前面提到,人不需要隐藏愤怒。愤怒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情绪。人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把这些愤怒情绪释放出来,即使有冲突也不必害怕,所以作者进一步提供的钥匙就是容许建设性的冲突。换句话说,只要冲突是建设性的,是本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的,即使有冲突也没有关系。冲突过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我举个例子,一位父亲很强势,家里的一切都得听他的安排,哪怕孩子都年过半百了,父亲仍然是说一不二。父亲对儿子的生活过于干涉了,儿子和儿媳妇一忍再忍,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儿子用比平时认真得多、郑重得多的一种语气告诉父亲说:“您不能这样,我不同意。”结果,父亲烦了,说儿子如何如何不孝。其实,这个儿子的态度是理性的,他并没有发脾气。但父亲能听出他的不满,这个父亲因为他强势,他不习惯孩子表达不满,所以他觉得很受伤。

但是,在家里其他人的劝慰下,加上这个儿子也并没有进一步表达什么,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父亲的生活。一段时间以后,老人竟然更多地理解了儿子的需求,父子关系反而比以前更融洽了。这就是最典型的建设性冲突的一个好处。就是面对你内心的愤怒,你不要一味地隐忍,而是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不见得是两败俱伤,就如同这对父子关系,结果是反而更融洽。我们都有需求,这些需求有时候会跟别人的需求相互抵触。比如说,当你和老板、伴侣、同事、朋友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那该怎么办?不要害怕冲突,表达出来。

怎么表达呢?在果决型沟通法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供了更具体的沟通和表达法则。就是保持冷静,慢慢说,不要急。说法要具体明确,避免一概而论的谴责。用词不要假设对方应该知道你的想法和感受,人家很可能完全不知道。另外,以自信的态度提出你的观点。

除了前面谈到的认清愤怒情绪、了解愤怒情绪的来源、改变对冲突的恐惧等等,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改变方法。那在这一部分作者也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艾伦和芭芭拉已经结婚二十五年了,白头偕老是指日可待了。已经二十五年了,直到艾伦开始向他的一个朋友去抱怨,抱怨他的妻子芭芭拉乱花钱、体重增加,而且对旅行不感兴趣。而芭芭拉从朋友那儿听到她老公对她的这些抱怨之后,气得说:“这老公在找茬,他是想离开我。”芭芭拉不断地这么说。朋友提醒她:“不可能,你老公是一个特别光明磊落的好人,看起来不可能像搞外遇的。”但是芭芭拉认为,老公之所以挑剔她就是想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到了最后,她老公真的有外遇了,这段婚姻就告吹了,而且他们共同的朋友都偏向芭芭拉这一边。因为结婚二十五年了,是艾伦有外遇导致他们的婚姻解体。其实真相比表面上看起来的复杂得多。

为什么呢?因为刚结婚没多久,芭芭拉就用购物来表达她对这段关系的愤怒和恐惧。她会把信用卡刷爆,买一些他们负担不起的东西。每当老公要跟她讨论预算的时候,芭芭拉就会用冷嘲热讽的方式去指责她的老公。所以其实一开始这个问题是源于芭芭拉的,在这段关系当中是芭芭拉首先采用了被动攻击的方式,她不明确表达自己内心的诉求和感受。在她的不断的被动攻击之下,就像被实现的预言一样,她老公终于受够了芭芭拉,找外遇去了。

在这一段破裂的婚姻当中,大家看到受害者是芭芭拉,但是作者试图想告诉你的是,如果对这段关系她有想法、有需求、有不满,她应该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用刷爆信用卡、不断买东西,用各种这种不满去挑剔她的老公。这样去表达作为一个老婆的不满,这太曲折了。当她的老公不接受这些行为的时候,那芭芭拉就会用更夸张的方式说:“你之所以指责我,你是想去找别的女人。”最后导致她的婚姻解体。

另外,作者进一步说,你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你自己想要的那个人。如果你意识到被动攻击对你的生活会带来这么多的害处,在人际关系当中,会带来那么大的阻碍,你一定会想改变。所以你一定要改变自己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人。

怎么改变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新的你。你以后遇到人和事的时候,当你内心有情绪、有愤怒的时候,你不再用过去惯常的那种摆臭脸、冷嘲热讽的方式去表达,而是想象一个新的你。你怎么去想象呢?你可以想象你欣赏的一个人,比如说可能是历史上的一些名人、一些历史人物,也可以是近在咫尺的一些人,比如说你欣赏的父亲,他身上哪些特质值得你欣赏?比如说是你的朋友,好朋友菲菲,她身上的哪些特质特别值得你欣赏?

比如说父亲,他说话算数,从来不违背诺言,就算我看出他有什么为难,他也说话算数。再一个,我父亲善于倾听,他会先让我把话说完,再告诉我他的经验是什么。他不告诉我该怎么做,相反,他会协助我想办法。他对钱很谨慎,而且他总是先把钱花在别人身上,再来照顾自己。

比如说,菲菲,很幽默,而且她都拿自己开玩笑,而不是拿别人开玩笑。她一旦做好决定,就勇往直前,不再回头。或者面临危机的时候,她总是保持冷静和理智,不会双手一摊,而是找办法来解决问题。再一个,她懂得保护自己,如果累了,就在家里休息。她懂得说“不”。作者提醒大家,你想想看,其实你欣赏的这些人的特质很有可能就是你自己身上的正面特质,只是你不知道,你从来没有发觉过。

所以在这里,作者特别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强大、善良、充满爱的你。在重新开创人生的过程当中,要时刻记住那个新的你,那个形象对你会有帮助。就是你想象自己已经成为那样一个人,把你的被动攻击行为想象成一件可以随时脱掉的外衣,因为你披着这件外衣太久了,大家可能都习惯看到你这个样子,但是大家更愿意看到那个焕然一新、更有自信、心胸开阔的你。而当你自己看到那个新的你出现的时候,你也会觉得惊喜。其实总结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你要能够意识到作为一个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你要能够感受到被动攻击行为对你和你周围其他人的伤害。意识到这点之后,你要勇敢地负起责任。你不能逃避自己的责任,你要下决心想办法,改掉这个行为模式。

7.不再息事宁人

好,我们讲最后一把钥匙,就是不再姑息被动攻击。不再姑息被动攻击这个标题,大家一听肯定就知道,这是告诉你如何去面对身边那些有被动攻击行为的人。尽管前面已经提到了很多,对于遭受被动攻击的人来说,你可以采用果决的沟通法,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在倾听和沟通当中,达成理解和了解,哪怕出现建设性冲突也没有问题。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特别提到,你不要成为被动攻击者的帮凶。

这话怎么说?作者举了个例子。茉莉二十五岁的时候,嫁给了四十岁的克里斯。克里斯是个事业有成的音乐人,克里斯带给的茉莉一切,让她产生目眩神迷的感受。因为音乐人的生活圈子是很不一样的。而有了小宝宝之后,茉莉特别开心,但是克里斯却不开心了。他和茉莉一起买了一幢房子,但是他越来越经常开车去旅行,不在家里待着。对茉莉来说,日子就比较难过了。亲戚朋友问起来,茉莉还说:“我也不能怪他,因为有才华的人都这样,艺术家的性格就是比较放荡不羁。”而且这个婚姻是她自己选的,她心知肚明,她必须和她选的这个男人过下去。她的丈夫越来越经常地不在家,越来越不负责任。而茉莉解释的理由依旧是有才华的人就是这样放荡不羁。但是过了十二年,茉莉终于受够了,和克里斯离婚了。不幸的是什么呢?按照法律,他们的债务有一半还算成茉莉的,而茉莉要花五年的时间来还清债务。

书里说到这么一句话:茉莉是很典型的被动攻击行为的帮凶。帮凶的主要特质就是在应该开口说话的时候却保持了沉默,纵容不该纵容的行为。帮凶让被动攻击者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至于在无意间延续了被动攻击的循环。帮凶创造了一个让被动攻击行为可以行得通的世界。因为你容许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比如说老是迟到,老是外出,老是说一套做一套等等采用被动攻击行为的惯常做法。总而言之,不管他怎么做,他怎么说,他都不必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改变?

所以你不必怕惹恼对方而回避冲突,更不要替对方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或者是转移责任,拒绝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被动攻击者行为的一大特征。像刚才说的那个音乐家,这个所谓的帮凶不去帮助他,不去让他意识到被动攻击者自己的行为是有错的,而是把矛头指向别人,甚至指向自己。

作者就说,很多人成为被动攻击者帮凶的时候是浑然不知的,而事实是,对帮凶而言,引爆点可能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忍了又忍,原谅了又原谅,一再为对方开脱。但是突然间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者是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眼就压垮了一切。比如说,对茉莉而言,如果你早五年或者更早把话说开,好好处理问题,你们之间可能还会有别的选择。

至于如何改变,我们来想想前面说过的几点。比如说,你理清自己内心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绪,知道愤怒也是一种良好的情绪,搞清自己的人我界限,而且坚守底线,不放弃。同时不害怕冲突,而且学会果决地沟通,这样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解决被动攻击行为的七把钥匙。不管是你自己有被动攻击行为,还是你身边的人有被动攻击行为,这七把钥匙都可以帮助你们很好地解决问题。

正视你的愤怒,把它当成你的盟友。愤怒是传达信息的使者,让你知道你的界限遭到侵犯,或者是你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重新链接你的情绪和思绪,区分事实与童年形成的迷思。后者可能限制了你和你的人际关系。

倾听身体的声音,运用正面的技巧觉察身体的知觉感受和内心的情绪起伏。

为身体和情绪设下健康的界限。如此一来,你才能建立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并且要求别人尊重你的界限。

坚定果决地沟通,一方面让别人知道你的感受和需求,一方面也让你更充分地了解,并且尊重别人的需求和界限。

为自己负起责任。

不再当随之起舞的帮凶,认清导致你成为被动攻击共犯的特质。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七把钥匙。

作者最后写道,被动攻击是很难打破的一种循环,尤其是在有帮凶的帮助之下,但是你可以挣脱它的束缚,朝着相互支持和理解,以及更契合的一种关系迈进。所以希望这本书可以带给大家这样的帮助。谢谢大家的收听。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有收获、有启发,欢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分享给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谢谢大家,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602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42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87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0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30评论 5 37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2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0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65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94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2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8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2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36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28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