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约好了国庆去卖东西。”萌贝无比认真地跟我说,“我们找到一家工艺品店,那个阿姨说可以批发,她说会给我们便宜”
四年级的孩子,就煞有其事地“进货”去了,几个女生叽叽喳喳地在工艺品店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店主商量价格,多少钱买来的,打算多少钱卖出去。回到家,精心地进行装篮子,做摆设。
约定的日子到了,孩子们早早吃完晚饭,带着雀跃的心来到湿地公园,找了游乐场的两条石凳摆上商品。孩子们准备得很充分:有打印了收款二维码的,有带了小夜灯的,有写好价格表的,也有每个商品贴上价格标签的。商品里有闪闪发光的卡通变色灯,真是像模像样的小摊子。
很快有小顾客受到吸引,一直在小摊前流连。小卖主们忙着上前介绍,争着演示:“这个会变色,这里有个开关。这个小公主最漂亮了”“用的纽扣电池在文具店都有卖”“这个指尖陀螺很炫酷的哦”。有的孩子很想买,却被大人拉着走了(哈哈,我们自己也经常扮演这样的角色),也真有几个家长爽快地买了几样东西。萌贝卖了一个价格最贵的“指尖陀螺”开心得不得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摆了一个多小时,客流量不大,每个孩子大概都卖出了一件东西。于是约了第二天上午还去,结果第二天换了几个位置一件商品也没卖出。期间有些小趣事:
1.萌贝唯一卖出的是二十五块的指尖陀螺,所以“生意不好”的时候,她表示她应该多进几个指尖陀螺来卖。(我告诉她其实一个人买不等于大家都喜欢,也有积压的风险) 因为只卖出了一件,向我贷款的本钱还没回来,而她已经先预支了利润买了一件礼物。表现出有些不安。(和许多成人做投资的时候类似吧?)
2.看到隔壁摊子有人光顾,忍不住也凑过去说“我们也有卖这个”,因此快吵起来了。后来家长们提示了一下(为什么卖东西一下就成为敌人了,那以前的友谊呢? 要一起和和气气卖东西才有人买,吵架的时候客人肯定不来)她们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后来转变为还相互替别人推销。
3.孩子们开始时比较放不开,后来居然能大声叫卖,甚至带着商品出去推销。
4.有个孩子特别认真,她仔细观察,分析了生意不好的原因,比如:我们卖的东西虽然品种多,但是数量少,不够醒目;在景点卖得好的是花环、泡泡之类的,而工艺品,发卡之类的适合夜市卖。她说,我们一定是哪里错了,我想象中的场景不是这样没人买的,而是很多人来买的。认真做销售的样子让我刮目相看。
而我自己,也有许多感触:
1.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做销售,孩子也“天生有销售的基因”,虽然没有对错好坏,但是榜样的力量真是巨大的。
2.据说应该在孩子13岁之前给他们尽可能多的体验,有时候放手,或是陪伴着她去体验,而不过多加以评论,可能是帮助她成长的最佳方法。
3.虽然每个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家长们真正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很少。据统计,平均一天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才6分钟。反观自己,虽然好像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孩子待在一个屋子里,可是真正的有效陪伴也依然是很少的。有效陪伴可能是倾听她的想法,学校里发生的事,同学朋友之间的;陪她游戏,看她喜欢的书,然后交流心得等等。
4.我觉得和孩子交流有些像说相声,主要听孩子说,我们就说几句“这样啊,还有什么呢,你怎么看呢”这样的话引导一下。
5.将我们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孩子的成长上,主要帮助她成长,而不是替代她成长,孩子天生有照顾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对了,容我秀一下恩爱:萌贝提前买下的是这个,因为我和萌爸的结婚纪念日快到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