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极富挑战性的时期,解决复杂问题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组织成员,尤其是领导人,必须学会审时度势,既要承担适当的风险,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分析环境的不确定性,从从而做出巧妙的决策,并要在深思熟虑后采取行动。
改变思维是改变人生的关键,而提问又是改变思维的钥匙。
在这个无常变化的世界里,我们的速度必须大于变化的速度,否则将陷入困境。而学习的发生,是我们既有的程序化知识与洞察力提问相结合的产物。
真相大白的时刻
非凡的结果始于伟大的问题
我们经常以为“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找到正确的答案”,其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先提出更好的问题。
你愿意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责任吗?
你愿意为那些导致你犯错误的态度和行为承担责任吗?
心里多别扭,你是否愿意原文自己,甚至幽自己一默?
你会从你的经历中,尤其是从那些最艰难的经历中,寻找其价值吗?
你愿意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学习,并随之做出改变吗?
爱因斯坦的名言:质疑一切
接受挑战
提问式思维是一套工具系统,通过巧妙地提问来转变思维、行动和结果,这种提问包括我们向自己提出问题,以及向他人提出问题。
问题推动结果
你的成就来源于跟你共事的所有人的努力,并非源于你自己的单一努力。
你做技术很棒,但是你现阶段的工作需要你具备的远不止技术本身。
凡事一旦涉及人的因素,就需要去把握提问和回答之间微妙和平衡关系。
你对现状看得越清楚,就会越善于使用合适的技能和策略来实现你想要的变化。自我观察者有助于我们看清自己。
选择地图
选择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有意地、清醒地做出选择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反应,让我们被周边的事件所控制。
改变你的提高,改变你的思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思维,你几乎能改变其他的事。
我现在处于评判者状态吗?
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
一个身处评判者位置的人,无法帮到其他任何人。
当两个人都处于评判者状态时,首先醒悟的那个人占绝对优势。
这个人可以选择变成学习者,然后为双方扭转局面。
如果你不时游荡到评判者道路上去,也不必太担心。我们是人嘛,难免会这样。关键是我们是否会在那条道路上安营扎寨。那才是真正会出问题的。当你的自我观察者变得更强、更可信赖时,你会发现,转换问题、回到学习者状态非常容易。这样,事情就又变得明朗起来,而且你可以很有效地朝着你期望的结果阔步前行。
我们都是正在转变的评判者
评价者心思,代价将是巨大的,未来只能是对过去的重复。有了学习者计划,就有了力量,精华在流淌,你真的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未来。
评判者有两面性:我们要么是在批评自己,要么是在批评别人。
改变得从那个希望发生变化的人身上开始。
你可以把自己的反应与他的行为分开,与任何人的行为分开。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便会不断地把自己的力量拱手让与他人。你就像个木偶一般,对自己毫无控制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拉动你的线绳。
要么你来掌控你的评判者,要么由你的评判者掌控你。
我们如何去应对这件事,是可以选择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旦你会观察自己的思维了,并且能意识到学习者和评判者的区别时,你就把握了选择的权力。
改变你的提问,就能改变你的结果。
转换问题
我现在是评判者姿态吗?
这是我想要的感受吗?这是我想做的吗?
我更希望自己怎么做?
这件事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评判者,可能很有冲劲儿,很能干。然而,他们获得成功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评判者性格过于活跃的人,会把他们自己逼疯,把他们周围的人逼疯,进而降低生产力、破坏合作、减少创造力。
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导是高度评判者姿态,那么这样的组织很可能压力更大、冲突更多、人事矛盾也更频繁。那样的领导在面临挑战时,会表现得不够灵活、不太能适应,或者说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
用学习者眼光,大多数时候我们能聚焦于自己对另一半的欣赏,并更多地去关注哪些事更有利于巩固双方的关系。我们会从优势着眼,而不是紧盯着自己的缺陷或者对方的缺陷。
当我们处于评判者状态时,所有的事好像都成了路障。
如果我们把评判者心态用在自己身上,比如说,问一些诸如“我怎么如此失败?”的问题,我们会挫伤自信心,甚至会感到很消沉。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用评判者心态聚焦在别人身上,问自己“为什么我身边的这些人都这么笨、这么烦人”的话,我们比较容易气愤、怨恨、充满敌意。无论如何,评判者心态的结果是,我们要么跟自己产生某种冲突,要么跟别人产生冲突。当被评判者心态主导时,是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解决文案的,也不可能有任何平静可言。所以,许多调解专家也在使用此学习者/评判者的材料,尤其是选择地图。
责怪是评判者,责任是学习者,二者有天壤之别。把眼光放在责怪上,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而看不到真正的可能性和解决之道。从责怪出发,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责怪会让人麻痹,责怪会让我们滞留在过去。责任,就不同了,责任为更美好的未来铺设道路。如果你把提问的重点集中在自己可能有哪些责任,你也就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从而能自由地发现各种可能的解决文案,引发积极的改变。
责怪会让我们滞留在过去,而责任能为我们铺设更美好的未来之路。
珍视无知是学习的基础,是一切创造力和创新的基础。那是一种对所有新的可能性都抱着开放态度的心态,甚至有意外惊喜发生。你的目标不是去保卫旧的观点、立场或答案,而是要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我认为这是“理性的谦恭”,是我们要培养的一种成熟的态度,要承认,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答案。
用新眼光去看用新耳朵去听
ABCC选择法
A觉察
我现在是处于评判者的状态吗?
B深呼吸
我是不是需要停下来,退后一步,更客观地来看这件事?
C好奇
我是否了解所有的事实?到底发生了什么?
C选择
我的选择是什么?
他有时很固执,很爱评判。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这部分,并且接受它。但是,在作决定时,你绝不允许因此而蒙蔽双眼,他甚至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评判者的那一部分。
在需要时,某些情况下,他可以坚如磐石,但是,即使她对我提出挑战,我依然能感受到被尊重。
学习者团队和评判者团队
通过直面最艰难的阻碍,我们会发现自己最大的优势和潜能
问自己:我能从中发现什么呢?这其中可能有什么极具价值呢?
你被羁绊和失足之地,即是无尽宝藏之所——约瑟夫 坎贝尔
倾听的目的是理解对方,而不是去听谁对谁错。这样即使是在大家面临艰难挑战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变得有好奇心,感到安全,勇于冒险并全力参与。
与低绩效的团队相比,高绩效团队有着更积极向上的情绪。这是意料之路的。不过我发现有一点很具启发性,那就是低绩效团队的“探询度”很低,也就是说,提问度低,而其“主张度”很高,注重去猛推某一特定的意见,而不去倾听他人。
见证奇迹的时刻
我无法控制要发生什么,但我可以选择如何去应对所发生的事情。
奔的三个问题
(1)我都做了哪些假设
(2)这件事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看?
(3)对方在想什么、感受如何,他想要什么?
为什么人们喜欢假设,因为跟着假设走是最安全的。
聚焦在哪儿错了在聚焦在哪儿对了的两个团队差距是很大的。
把“我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改成“我怎么才能了解更多?”
提问风暴来救援
每一个未提出的问题,都是一扇未开启的大门。
第一步,你要描述你遇到的困境,和你想要达到的目标;
然后,你看看自己对这个情况持有什么样的假设;
然后开始提问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