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业要求里面提出要读《重读陶行知》时。以为这对于我来说会很难,最起码会很难吸引上我。但,当我一篇篇读下来。竟然常常被带动的心潮澎湃。
读着这本书,竟不知道自己是在读李镇西还是在读陶行知。难怪朱永新老师说,读懂了李镇西,你就懂了陶行知。他们确实是穿越时空的彼此。
陶行知和李镇西老师一样,有一颗悲悯之心。他们都提倡平民教育。就是平常人民的教育。对弱势群体更加关注。陶行知先生在民国时期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不余遗力四处奔走呼吁。终于换来了今天的每一个老百姓都能识字的宏大目标。
回望20世纪上半页陶行知那一代,有良知有责任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平民教育。即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面向弱势人群的教育,面向与生活联系与职业联系。便宜的方便的,有用的教育。放在我们今天看,依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
2006年8月李镇西老师推却了成都市中心名校的任职来到了成都城郊结合部的武侯实验中学任校长。他刚到校就在全体教师会上就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们学校所处的区区域决定了,我们的生源不可能如市区学校那样整齐优秀。尽管我们学校也有不少有天赋的,孩子在但总体上说我们所面对的孩子相当多的,是学习基础较弱,行为习惯欠佳,家庭教育也不是太好的孩子。教这样的孩子,可能有的老师会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城里的老师那么有成就感,可我要说,正因为我们教这群孩子,所以我们是非常光荣的,这些孩子城里名校,大多不会收,但我们教我们让这个社会乡村平民的孩子感到了快乐,我们使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再从农民到市民的文明进程中获得了更多的教养,这就是平民教育,这就是民主教育。在面对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孩子进行民主素养提升的意义上,平民教育和民主教育是相通的。
如果当时我在台下,一定会心潮澎湃。我想所有的老师也应是如此的,所以一年之后这所学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记得我曾经读过李老师的书中写到我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时任武侯区校长的李镇西正在接受一个记者的采访,他的办公室门口有一个孩子探进头来,他让记者稍等一会儿,走到门口问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需要他帮助的,那孩子羞涩的对他说“校长,我想告诉你一件很重要的事,今天是我妈妈的生日,”,李校长问他叫什么名字再把他请进办公室,拿来一张纸,工工整整的写上:XXX的妈妈,祝你生日快乐,你把孩子培养的很健康很孝顺,你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写完递给孩子告诉他:这是我送给你妈妈的礼物,并祝她生日快乐!孩子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李老师与孩子共同经历了多少甘苦,才能出现如此融洽和谐、相亲相爱的一幕。这时我又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
而反观我们今天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教师至高无上。唯师是从,稍有不从轻则批评,重则体罚。孩子在这种阶级教育中成长,受影响,他们长大以后。大概率会用这种行为对待身边或者比他更弱势的人。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推行的的民主教育,平民教育的理想,将相去甚远。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以身作则”。校长用行动来影响教师,教师利用行动影响学生,学生再用行动带动家长。这话是经得起检验的。自从我县开展新教育以来,县局机关,首先从各个学校的校长阅读开始推抓起。每个月局长带领校长在会议室举行校(园)长共读会。一个学期下来开展了书记讲红色故事、校园长信息技术比赛。校园长读书分享会,这在之前是从没有过“折腾”。为了不在大庭广众下出丑,校长从饭桌回到了书桌。学校的老师,也被纷纷带动起来,在全县开展新教育读书分享会,各个项目的结业庆典。学生们除了平时参加的各种课程活动,各班级也举行读书分享,读书沙龙,学期结束还有庆典活动。读书的氛围溢开来,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在开展读书活动。这就是“以身作则”的强大力量!
不读行知,何以为师?遗憾,读行知迟了。庆幸,一直与镇西老师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