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孤独和解。”
昨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余华老师的《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一本让你读了开头,就舍不得放下的书;也是一本,读完了结局却再也不忍心重读的书。
有的人光是活着就用尽了全部力气,余华老师的《活着》始终都在讲如何活着,而本书从头至尾也讲生死,如何生如何死,除去生死外还有更可怕的孤独。孤独仿佛是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雨,有的人轻而易举就被湮灭;有的人穿越暴风雨,就不再是原来那个脆弱的自己。
孙光林,书中的我,是孙家的二儿子,也是最不讨喜的那个。全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幼被哥哥弟弟欺负,不被父母亲待见,六岁时送给孙荡镇王家为子,度过了人生中最温暖的六年。随着养父自尽,养母受刺激离他而去,孙光林再次回到那个他不受欢迎的家。与此同时,父亲已成了彻头彻尾的无赖,时不时拿着本就破败的家中所剩无几的东西,换取与寡妇上床的机会,甚至后来连大儿子的媳妇也不放过,而生性懦弱的母亲对此除了忍气吞声别无他法……在这里人性的自私,虚伪,无赖,下流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也有短暂的温暖,比如养父母之与他;比如苏宇待他;比如去外地读大学的那天,大哥的送别等等。
孙光林从小不受父母兄弟待见,以至于别人偶尔对他露出的笑脸,对他来说便是人间温暖的太阳。他总喜欢一个人望着门前的池塘发呆,不被打扰的发呆,虽孤独但幸福。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学校,得不到友谊。因此他患得患失,终是冷眼处世,就连养父死,弟弟死,爷爷死,父亲死,母亲死,朋友死,都未曾流过一滴眼泪。并非无情,只是孤独久了,人心从此再无波澜。
孙光林记忆中的村庄总是下雨,就像遥远的马孔多。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时不时会想到马孔多,想到马孔多连绵不断的雨,想到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泰戈尔曾说:“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诚然,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即便身处闹市又有几人不孤独?三五好友谈笑风生,之后呢,终将还是会回到一个人,回到孤独的状态。人前笑得有多欢,人后就有多孤单。孙光林是孤独的,也是智慧的。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选择热爱生活。虽然书中只字未提孙光林如何拼尽全力,能上大学就是其励志最好的佐证,当然你可以认为他是千方百计想摆脱原生家庭,摆脱那个凌乱不堪的村庄。不管怎样,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内心默默积聚着力量,以孤独的名义负重前行。
其实书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有的人是自觉的,有的人是不自觉的。自觉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孤独和解,不自觉的人则会以为命运本该如此,挣扎又有什么意义。现实中也无两样,有的人日日在外吃喝玩乐,不着家不着调,说好听一点叫朋友多社交广。其实说白了,不过是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的不知所措。一个人的孤独,可以是一个人的无奈,亦可以是一个人的清欢。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精神上的孤独是一个人的终极孤独,如果暂时学不会与孤独解,那就读书吧,去书中和解。因为毛姆说过:“阅读是一座终生携带的避难所。”书读多了,自然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孤独便不再是孤独,而是你的清欢。人生有味是清欢,换而言之,人生有味是孤独。
《在细雨中呼喊》,本书的叙述手法没有严格的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各种回忆穿插其中。我想到了之前读的《金阁寺》,也是断断续续,似乎作者想到哪里讲哪里。表面看起来逻辑很混乱,如果此时心浮气躁的去阅读,压根就不知作者所云,也许一本书看完了,你也不明白它讲的是什么。所以阅读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心静下来,沉到书中去,才能看见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就像云在你面前来了又去。那时,哪里还有孤独,连自己都幻化成故事中的人,随着一起悲喜离合。
其实本书基调是压抑的残忍的,读起来很痛苦,所以短期内不打算重读。余华老师说:“把痛苦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或许他是想让我们明白其实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灿烂,悲喜离合是常态。
就像《百年孤独》里说的:“生命中所有灿烂,终将用寂寞来偿还。”灿烂是短暂的,寂寞和孤独才是永恒。与其沉浸在短暂的灿烂中,不如享受永恒的孤独。
其实所有在细雨中的呼喊,归根结底都是喊与自己听,也唯有自己才能听见。
所谓人生实苦,皆在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