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变现状,但现实是……
当你想要改变了。朋友圈雄心壮志发了一通誓言,要准备减肥,准备读书,准备跑步,要学英语,要xxxx。第一周动力满满,第二周偷工减料,第三周反正也没有逼我,这么累干嘛~到最后放弃。你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1. 速成绝无可能
浮躁说了千百年,我们还是很浮躁。因为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想速成、想一劳永逸。
从微观上看,
第一,人的天性,希望马上得到。去盖个章,办个事,走流程,总是心想这么多手续能不能一下就好了。而自己工作被催的时候,别人认为很简单的事情你怎么需要那么长时间,自己经历了才知道,需要经过假设、验证、得出结论,当然要时间了。可等的人就希望你是个盒子,他输进去数据,你马上跳出来答案。
人们都希望尽量劳少益多,如果收获的可能性很大,最好马上看到成果;如果收获性很小,最好马上知道结果。
第二,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那么不现实地找到一个方法,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就如母亲从怀上孩子到孩子出生,就是需要40周这么长的时间,这个阶段无法缩短。
从宏观上看,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的“人生满意曲线”,从40岁以后才对自己的满意度慢慢提升,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心智历程,观察、感受、思索、理解、时间、回顾。
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听说别人都这样心理安慰一点的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相反现实总提醒我们:有些人过得比我们好多了。掌握统计学常识的人,心智力量比对此毫无了解的人强大是因为他们可以理解统计学结论的意义,即便那结论并非来自亲身经历,而他们也因此离现实更近一些。
溯其根源,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
方法只有一个,臣服,认怂,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交换才是硬道理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财富也是一样。非创造,而是交换。拿你有的,去换你想要的。
不成熟的人有一个通病,整天都在想“我要……”全然不顾自己其实一无所有。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有些人的天花板,总有人嚷嚷着不能输在起点,可偏偏就有人出生在终点,你上哪说理去。
从另外的角度上看,在起点就是相对自己的起点,都是从零开始。每个人最初都是一无所有,通过各种手段,或努力,、或投机、或勤奋、或躯取巧,换取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手段何如,但很多人连投机取巧都不会,更谈不上努力和勤奋,致使长期以来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积累聊胜于无。(低水平勤奋总好过不勤奋,努力总好过不努力。这么一想我原谅自己释然了许多)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和成熟,他们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我要”的欲望。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一旦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得也更容易,如此良性循环。
摆脱死循环的方法: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法办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具体方法:
1.找一张纸,左边写“我有的”,右边写“我要的”。然后逐一罗列。
2.客观判断,先花掉“我要的”当中无法用目前“我有的”换取的。
3.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哪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
4.偶尔会有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来,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资本换取哪些“暂且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投机的方式并非不能用,尽管他的成功概率实际上并没有看起来高,而它的失败概率甚至和它看起来的成功概率一样高。(意思是投机实际的失败率比成功率高。李笑来老师的语言真的是要逐字理解)
5.辅助手段: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会在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其实细想这段话。这不就是GROW模型吗?
Goal:反问自己问什么要做这个。通过PORT和RSQC确定自己的“因”。
Reality:认清现实,我目前在哪里,我有什么?通过How找可行性的Optiong,并落实下一步自己行动的ToDo。做这项事的成本是多少
Option:假设我要做这个,需要怎么做,从高维世界投射的可变性去思考,因上努力
Will:自己下一步的How,也可以是自己的Future(未来)的What(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