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本1605班 1601550 李春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它最初主要是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按体制分《诗经》有风、雅、颂三类。《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民谣,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水声鸟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及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诗句反复、简短的几个字体现了民歌特有的异样色调。诗的前三章表现了一个贵族青年对淑女的追求,“求之不得”则反映了他的痛苦心情,这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
《雅》则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莫知我哀”,这是出征俨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上面列举的诗句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的方式,将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凄之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诗中隐含着对敌人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体现了在战争年代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侵犯,平民百姓生活困苦不得安宁,家中青年外出征战,久去不归,只有通过诗来表达自己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中流露的情感揭示了人们对现有生活的不满及以后生活发展感到不安。
周族史诗的《生民》《公刘》等五篇作品,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大雅·生民》写的是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从中体现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有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生民》前三章“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诗中对社会现状的描写使后稷的诞生充满神话色彩和人类童年的纯真气质,全诗还反映了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历史背景,也从侧面反映了殷周时期的历史图景。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时候农业就已有较高地位,周人将自己的始祖与发明农业联系在一起,可见农业在周人社会和经济中的地位,间接反映了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颂》中多有歌颂公德,拜神祭祀的诗歌,但除此之外仍有许多真实反映社会矛盾,人民心声的诗作。其中,有的切中时弊,讽刺朝政昏庸,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有的对人民在国家动乱中遭受的疾苦表达了一定的同情。“《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烈火火,则莫我敢曷”,诗中描写了武王伐桀灭夏的英勇,对自己以武力统一天下,充满自豪感,歌颂杀伐立功,歌颂勇武凶悍,周人宗教思想的变化还表现在祖先崇拜观念的变化中,这是形成周人宗教意识中实用理性精神特征的又一个主要原因。周人祭祀风尚的变化所体现出的农业生活的影响,祭祀祈祷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称颂先人秉承天命,攻伐四方为主,接着祈求上帝,使之降服,保佑商王,能够征服别的部落。其所反映的是殷周之际宗教思想意识发生了极大变化,由殷商人的对天帝祖宗的神秘感觉和屈从意味渐变到周人对天命的理性解释和祖宗的敬事继承思想。
《诗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形象的展现出一幅商朝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人们常把它比作“周朝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也体现了《诗经》是周朝社会场景的真实再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七月》“九月筑铺场,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反映了奴隶遭受贵族的压迫剥削,他们虽终年劳苦,却要忍受饥寒交迫之罪。在诗中,人民将贵族剥削阶级比作大老鼠,质问他们“大稼不穑”“不狩不猎”,却不愁吃穿,指责他们的贪欲、暴虐的官僚体制,人民居无定所,受苦受难,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发出了不平的呼声。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体现,贫穷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不平等对待致使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
细细品读《诗经》,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篇章是很有生活哲理的,它通过精简的片段或句子,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利用人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统治阶级的举措与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技巧方面,《诗经》都是开创历代文体的先河,对我们后世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