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活着》有感故事的开始,是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和一头黄牛;故事的结束,还是一人一牛。生命从出现到消亡,始于喧嚣,终于孤独。在时代的巨山面前,每个人都卑微如尘埃。活着,便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文章的篇幅不长,很快就能读完。余华先生用质朴的文字,以小见大,从一家人身上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出那个时代过于真实而又苦难的人生。文字没有过多地渲染,却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尝尽世间苦涩,而又不能逃离。属于那个时代的无奈,淋漓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故事的主角福贵一开始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弟子,嗜赌成性,败光了家产,悲剧从此开始一个接一个降临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打的人措手不及,母亲生病,福贵在给重病母亲求医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又被解放军抓走当了俘虏,后来几经波折回到家乡却得知母亲过世的消息,妻子一个人抚养一儿一女,可是女儿却不幸变哑;后来妻子患软骨病无法干重活,儿子因为和县长夫人的血型匹配,被抽血救县长夫人,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在分娩的时候大出血也去世,紧接着妻子去世,女婿在工地工作的时候因为机器出了问题被水泥板活生生夹死;福贵心疼自己的孙子,乡下生活过于艰难,吃不饱,便给孙子煮豆子吃,不料孙子被豆子撑死……在这些意外接踵而至之后,至此,福贵只剩下一头老黄牛陪自己走在夕阳下,影子在身后拉的很长很长,拉出一个时代的缩影,留下回忆,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那个时代中国的苦难,全部都集中在了福贵一个人和他的家庭身上,文章不长,一共十二万字,读完全文之后,有对命运的不甘、有对福贵经历的惋惜、有感同身受或是不能感同身受但是直击心灵的痛苦、有对那个时代的福贵一家以及所有和福贵遭遇一样的活在时代夹缝的人的悲悯,一种震撼的力量直击心灵,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余华先生在韩文版的自序中说道:“《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这本书的主角是福贵和他们一家子,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故事,但是故事又不止步于此,他讲述的不仅仅是福贵一家的悲惨经历,更是以小见大,讲述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活在时代底层的普通家庭的经历。试问福贵一生的遭遇绝望么?绝望,但是不是彻头彻尾的绝望,在绝望中还给了人活下去的希望。正如春上村树所说过的:“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多少人正式抓住了那冥冥之中的一点星火,才能在绝望中给自己打破时代的希望和勇气,活着,就是最大的希望。
权贵的压迫、官僚主义横行,卑贱的底层生命显得多么的卑贱,为了救县长夫人,幼小的有庆还不懂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权贵,在手术台上被抽血,生命一点点从身体内流逝,在有庆明显撑不住的时候,大人们还在说“多抽点”“继续抽”。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浑身的血液都凉透了,一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被时代的巨口吃掉了,消失在了时代的舞台,连骨头都不剩。可是除了亲人,不会有人注意到这一颗流星划过长空,消失在夜幕中,隐于黑暗。有庆只是被时代和权势牺牲的一个个体,但是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活着》将人生最深处的苦痛揭露出来,摆在人们面前。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记录着属于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个时代引起人们的共鸣。文章的题目是《活着》,在一个命途多舛,生离死别的极端环境之下,人不仅仅要活下来,要生存,还要生活,不仅仅苟且的活下来,还要活好,活出意义,活出价值。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在于,生存,是对于最基本生命的保障,没有生存就没有生活;生活是对生存价值的上升,带有仪式感、使命感的活着。
《活着》将人们对于世界美好的幻想一层层敲碎,剥离开来,虚假仁道的表皮撕开,剧情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以忘怀。
生命的幸运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福贵来说,他无疑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从小衣食无忧;在故事的终结,历尽人生苦难之后顽强的活了下来,看淡人生;但是同时福贵又是不幸的,嗜赌成性败光了家底,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远去,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下去,而往往那个活下来热才是最痛苦的,忍受着人生的生离死别。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个人承受过时代六十年留下的苦难之后,便无所谓了幸运与不幸,活着便只是活着,是去忍受。“世人贪婪,总想寻找两全,可是这世间哪有什么两全,人生百年,不过是教会人如何取舍。”
小说的结尾,福贵和黄牛离开了,背影渐渐远去,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福贵和他的老黄牛守着时光,活着,然后在时光中安静的老去。活着是上天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恩赐,给与我们勇气让我们在时代的隧道中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