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带着成长的印记,父母的传承,出生地的风土,每一餐饮食,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以及每一个出现在生命中的人产生的影响,还有其他繁杂的知道和不知道的因素,综合融就了活生生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而生活在一起的人也会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比方说老乡,简单来讲,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称为出身+经历+教育的结合,从言行举止可以反向推断出以上因素的大略概况,这构成了我们社交的基础。
两个陌生人首先需要一个共同点作为切入,通常会从出生地开始,老乡总会自带一丝亲切,再就是教育背景,喜欢读的书,对某一话题的认知,都有可能在瞬间相谈甚欢亦或者一言不合,其实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起到的作用很小,更多的是成长为现在的自己背后多种文化的碰撞,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豪迈,吴越多温柔,父母和谐孩子则更包容,教育良好则视野开阔、举止得体,每一个环节因素都是一种文明的产物,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意识形态,生而为人,感性是绝对的,而所谓理性,却是相对的。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通常的生存规律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就会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这就是风俗,风俗的来历是不是符合科学或是最优解,似乎并不是特别重要,它已经在每一个生存在其中的个体烙上终生的印记,然后成长的过程中在出身的基础上继续吸收、融合,最终达到怎样的高度取决于机遇。大多人都是在父母家乡呆到上大学才有机会接触新的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身的文化和另一种或多种文化产生接触,遇上什么样的文化、遇上的先后顺序、自身的融合或抵触情况都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全新的教育方式,来自全国自带文化的同学,更加广阔的世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雕塑全新的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在信息时代,没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是没有足够的成长的,注意足够二字,因为世界变化太快,成长速度和世界的变化速度保持同步才能不落伍,,并不能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就好像投资一样,你的收益并不是数字上的,而是必须得跑赢通胀才算数。
从这个角度看,成长也可以定义为:不同文化在自己身上的融合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是一条铁律,多样性的生态链就生机勃勃,趋于单一的则趋于寂灭,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家庭个人,不同的思想文化总是能焕发出大的和谐与进步,盛唐繁荣,长安是世界中心就是因为可容一切;现代的美国为全球霸主,也是因为汇聚全世界的文化;大城市虽然有诸多的拥堵、污染,但依然具有无以伦比的吸引力,因为多样性代表着无限可能,对个人来讲也是一样,身具多种思想、多样文化,就能在未来创造无限可能性,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我们,这并不是一个很难明白的选择,放开心胸、拥抱多样;放弃高傲,保持谦逊,那么即便是在智能时代,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