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境之南
1.
先前写下过一封给萧红女士的信,多有感慨。后来陆陆续续写下许多文字,而再次读起那封信时还是会欢喜,不自觉的想起许多。
于她有太多敬慕,太多怜惜。都说能够对人或事作出评判的大抵是付出过感情的,我不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
那年电影《黄金时代》开播,我对此十分着迷。后去到新华书店,一本书上《黄金时代》这四个大字再一次跃入眼前,我忍不住又读了一遍。
2.
现下我读完了萧红女士的《呼兰河传》,搜索了许多资料。想起先前的电影画面和去过的故居,串坠在一起通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上学,每逢遇到要背诵的课文就十分懊恼,毕竟那些花鸟鱼虫、蛐蛐儿、蚂蚱与我无关,我也没有见到过我的外祖父,更不用提到那满是童年记忆的后花园。
初春的绿意、夏日的酷热、秋风的萧瑟、冬日的凛冽。这些被语文老师强调过无数次的形容词是不会出现在萧红女士的笔下的,因为她的快乐太过纯粹,无需装饰。我时常在想是不是因为幼时的她太过快乐,所以成年以后才会如此颠沛。
3.
院子里的花,想开就开,不想开就不开。愿意开红花就开红花,愿意开绿花就开绿花。没有人强迫也没有人会在意,这是何等惬意。
而萧红又是多么自由,后花园是什么呢,是真切存在在萧红女士生活中的。这对成年后的我们来说又是什么呢?是心灵和精神的后花园,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才可以肆意而轻松,可以爬墙、上树,可以躺下睡觉,可以和自己的亲人有一个秘密基地。
我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自私,可以像孩子一般。
像个孩子一般是无数人求而不得的梦境和憧憬。萧红的童年是极其富有的,因为她有一个完整、丰满而真实的童年,即便这场童年是短暂的,但是已足够。
呼兰河与旁人来说只是一个地名,甚至不是因为这书,一辈子都不会被别人认识,可在这里呼兰河却成了一个更有生命的地方。
这里并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传统、封建、贫困、落后,不仅是呼兰河自身的结果,而是时代潮流中所赋予呼兰河的产物。
4.
改革的洪流如洪水猛兽,如涓涓细流,有快有慢,有进有退,有忧有劣,如同后花园里结黄瓜的攀爬的藤,开花的果树,蹦跳的蚂蚱。
他们会死也会生,会出现在春秋冬夏,也会感受到日月星辰、明灭亮暗。
阴晴圆缺,是圆满,又是缺憾。
也是在这里,万千人们会认识这样一个萧红和她笔下的呼兰河。传统的大戏厂子,被逼死的小团圆媳妇,没落的老胡家,让人惊诧的冯歪嘴子,市侩的二伯,爱护她的外祖父,用针扎她的外祖母,笑容可掬的王大姐,充满记忆的蓝哥、父亲、母亲。
他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着独立而自由,因着自由而纯粹,因着纯粹而真实。
真实的东西,也就不必干脆且不留情面地评判好坏。所以在呼兰河,即便传统不是如此完美,人也并非都是善良,却仍然让人感到可爱,它的可爱在于正是因为这个传统才会有婆婆虐待媳妇的惨剧,才会有“我”让二伯去偷钱时候的挣扎,才会有祖父对“我”更纯粹的爱。
5.
时代在进步,所以落后的东西就要被淘汰,而那些真挚的东西则一定会被留下。
人们大抵是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也正是因为抱有希望才会惧怕黑暗,恐惧死亡。而萧红真切地向我们展示了这生活真实的样子,人们反而觉得心安。
人会死,怀念的人也会照旧过日子。树叶会落,冬天会来。我们也是因为了解了这份真实才能坦然面对别离与生死。
只因这些充满我幼时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都说人在弥留时才会像电影似的,想起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愿意为之停留且充满回忆的那一段记忆,十有八九是真的美好,也是真的让人怀念。
我们的一生都在求而不得、得而不长中度过,害怕孤独却时常孤独,想要善终,却不得圆满。已是潦草,少有难过。
6.
有这样一个鲜活生命的陨落,尽是遗憾,多是惋惜。
只是我不是她且不能真的懂她,渴求原本是美好且简单的,自由与解脱,已是童年的尘埃落定,也是现实的平静。
冬日阳光细碎,透过方正的窗子人影也是落寞的。
于静谧的山、无声的树、沉睡的泥土、厚厚的白雪处,万物沉睡,万物自由。
有过几个春夏,几个秋冬。想必不必深究,你是自由且想念着的,现世不停留,唯有变换不朽。